類風濕關節炎簡介:
類風濕關節炎,簡稱類風濕,英文縮寫為RA。位列世界五大頑癥之一(其余四大頑癥為癌癥、艾滋病、白血病、漸凍癥),被稱為“不死的癌癥”。
類風濕關節炎是以侵蝕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病理改變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漸出現關節軟骨和骨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輕者影響關節功能,重者造成殘疾,極少數嚴重者可因頸椎破壞而致高位截癱或因重要臟器血管受累而危及生命。
類風濕發病高峰期年齡是20歲~45歲,多見于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3。我國約有600萬類風濕關節炎患者。
類風濕關節炎的常見癥狀:
一、晨僵。顧名思義就是早晨起床時關節活動不靈活的主觀感覺,此癥狀見于95%的患者,為活動性指標之一。晨僵持續時間和類風濕嚴重程度成正比。
二、關節腫痛。多呈對稱性,常侵及掌指關節、腕關節、肩關節、趾間關節、踝關節及膝關節,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活動障礙。
三、畸形。后期病例一般均出現掌指關節屈曲及尺偏畸形。最常見的晚期畸形為“天鵝頸樣”及“紐扣花樣”表現。
四、發熱。關節周圍皮膚溫熱、潮紅,當自動或被動運動時都會引起疼痛。
類風濕關節炎的危害:
類風濕關節炎最大的危害是晚期關節破壞畸形,患者喪失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癱瘓。除此以外,還有引發腎臟、呼吸系統、心臟、眼部、泌尿系統等疾病的可能。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在遇到流行性疾病時,比正常人更易受到傳染。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
首先我們要了解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目的。類風濕關節炎目前是無法根治的,也沒有任何人和任何機構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康復率。所以,我們要客觀地認識到這點,才能正確了解其治療目的:
1.緩解患者的關節疼痛、腫脹或其他伴發癥狀。
2.控制或減少病情活動,阻止病情的發展,防止關節出現不可逆的破壞。
3.保持和恢復關節功能,使病人保持一定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能力,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
目前,藥物治療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主流治療方法。除此以外,還有功能鍛煉、心理輔導等輔助性療法。
而藥物治療分為兩大類:西藥(現代醫學)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從客觀上來說,西藥對目前絕大部分疾病的治療效果無疑都是處于領先地位的。但是在一些疑難雜癥方面卻有心無力。尤其是像類風濕關節炎這樣的頑癥。
目前西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西藥治療:
一:免疫制劑。免疫制劑臨床運用得較多,例如來氟米特、黃膜素等。免疫制劑副作用比較大,可能造成骨髓抑制、肝功能損害、性機能損害、脫發、出血性膀肌炎、血尿增多以及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胃腸道反應。
二:生物制劑短期使用有一定療效,但是治標不治本,長期使用,副作用大,對人體各臟器皆有比較大的損傷,特別是肝、腎、胃的負擔很大,且有嚴重的依賴性。生物制劑是當前西醫治療類風濕、強直最先進的技術,費用昂貴,主要作用機理為降低人體自身免疫功能,以此降低免疫細胞的排斥反應。但是相應的,因為人體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明顯增加人體被外界細菌或是病毒感染的風險。長期使用甚至會引起癌癥。
三:糖皮質激素類。激素不作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首選藥物。但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可以使用,切記不可濫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的副作用非常大,容易造成皮質功能亢進綜合征、誘發或加重感染、潰瘍病以及高血壓、動脈硬化、骨質疏松、肌肉萎縮等病情,由于人體對激素有依賴性,停藥后可能產生腎上腺皮質萎縮或功能不全等問題。
類風濕關節炎起病隱匿,病程長,病癥痛苦,危害大,在出現早期癥狀時,切不可掉以輕心,應及時去醫院檢查確診,越早發現越容易控制病情。
根據大量患者的治療體驗與總結,在康復的患者中,對于中醫治療類風濕給予高度肯定。但一般的中醫療法對于類風濕和強直的治療原理是通經活絡,用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藥物治療經絡痹阻等證,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治療方式。胡澤民先生曾患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甚至癱瘓在床四年,采用多種傳統中醫療法毫無作用,所以深知治療原理與病理不符的害處。類風濕和強直均屬于免疫類疾病,胡澤民先生所創“中醫營養免疫療法”的獨特之處在于針對類風濕和強直的病理根源,調整病人的免疫系統以達到平衡,實現理想的治療效果。本療法在中國、美國、新加坡等地推廣多年,深得廣大患者信賴。
詳細了解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法與成果,請點擊下方的“在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