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概要
第一節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展史
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為一疾病名稱在風濕病學上出現很晚,考古學證實此病早在古埃及時代就已存在。公元1世紀的Aretaeus曾詳細描述了一種以小關節起病后累及其他關節并可伴有全身性改變和關節畸形的關節炎,就很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后來,Sydenham(1683年)、Landre-Beavais(1800年)、Brodie(1819年)、及Adams(1857年)也都曾明確描述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其典型病程。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名稱,目前各國仍不統一。英國、美國稱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法國、比利時、荷蘭等法語系國家稱為慢性進展性(演變性)關節炎;德國、羅馬尼亞等稱為原發性慢性多關節炎;俄羅斯稱為傳染性非特異性多關節炎;日本稱為慢性關節風濕征(慢性關節炎);我國以往的教科書和文獻上曾稱為慢性風濕病、畸形性關節炎、增殖性關節炎和萎縮性關節炎,以后多稱為風濕樣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20世紀60年代后的文獻報告趨向統一,稱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最近的研究提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起源于北美洲,并以變應原或微生物為載體傳播到歐洲。1785年以前歐洲未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而在北美洲一具6500年前的遺骨顯示有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類似的侵蝕性對稱性關節病變。有人曾推測哥倫布時代的歐洲水手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返航后致使類風濕性關節炎逐漸在世界各地傳播,但這一假說未被普遍接受。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常見病之一,是一種病因未明、以關節炎癥為主的慢性反復發作的全身性疾病,早期有游走性關節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晚期則表現為關節僵硬和畸形,功能喪失,導致殘疾。據調查,在世界各國人口中均有發生,以溫帶、亞熱帶和寒帶地區多見,熱帶地區少見,黑種人高于白種人。文獻報道,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病率,在牙買加黑人是10.25%;在美國白種人為0.5%~1%,而在美國的印第安人為5.3%;在歐洲人為0.6%~1.9%;在日本人為0.3%~0.6%;在我國初步調查為0.32%~0.4%,按此數字估計我國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400萬左右。以上所述患病率的差異,也可能與各國使用的風濕病分類方法和診斷標準不同等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