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指16歲以下兒童所患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1.與成年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區別
(1)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癥狀重,如高熱、皮疹、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關節病變較輕。
(2)血清免疫學指標異常者較少,如類風濕因子陽性率較成年人明顯低。
(3)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起病方式表現不一,有全身型、多關節型和少關節型。而成人類風濕性關節的起病方式比較一致,可以用同一診斷標準衡量。
(4)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很少有皮下結節,而成人類風濕性關節炎則較少。
(5)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雖然常表現為明顯的關節腔積液,而關節疼痛和晨僵等癥狀都較輕,關節活動較少受限制。成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腫脹雖然常為中度、輕度,而關節疼痛和晨僵癥狀都較重,關節活動容易受限制。
(6)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頸椎受累可達50%,而成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則少見。
(7)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容易出現寰枕關節半脫位,但很少引起嚴重的神經系統后遺癥;而成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很少發現寰枕關節半脫位,一旦發生多引起嚴重的神經系統壓迫癥狀。
(8)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預后較成人類風濕性關節炎好,75%可康復。
2.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類型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表現復雜,除關節癥狀外,尚可累及多個臟器,按起病形式及最初6個月內的臨床特點分為三大類型:
(1)全身型(也叫Still病):兒童期以5歲以前略多見,無明顯性別差異。它的臨床特點是:①發熱:弛張型高熱,體溫波動在36℃~41℃之間。②皮疹:多形性皮疹在高熱時出現,隨體溫的升降而出現或隱退。在四肢或下腹按壓或熱敷可誘發淡紅色皮疹或使紅疹顏色加深,稱為Koebrer現象。③關節肌肉癥狀:游走性關節痛,常在發熱時加劇,熱退后減輕或緩解。以膝、雙手關節受累最多見。肌痛以腓腸肌最明顯。④肝、脾淋巴結腫大。⑤其他:約30%的患者出現胸膜炎和心包炎。部分病人可有腦膜刺激征及腦病表現如頭痛、嘔吐、抽搐等。患兒也可出現身材矮小。
(2)多關節型:受累關節5個或5個以上,女孩發病多于男孩。特點如下:①關節表現:先累及大關節如肘、腕、膝和踝等關節,常呈對稱性。以后隨病情發展,逐漸累及小關節。②全身癥狀和體征表現較輕。③關節外表現:在疾病活動時可有腱鞘炎和肌炎。常見于腕關節背側和踝關節周圍。類風濕因子陽性的患兒可見到類風濕結節。④抗核抗體檢出率為40%~60%,根據類風濕因子陽性與否又分為兩個亞型。
IgM——類風濕因子陽性組:類風濕結節和類風濕血管炎發生率高,破壞性致殘性關節炎多達50%,與典型的成人類風濕性關節炎很相似。
IgM——類風濕因子陰性組:約10%~15%的患兒發生破壞性致殘性關節炎,相對預后較好。
(3)少關節型:受累關節數為4個或4個以下。膝、踝和肘關節受累多見,常為非對稱性。根據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特點,又分為三個亞型。
IgM——類風濕因子陽性組:6歲以前女童多見。抗核抗體常為陽性。膝、踝和肘關節聯合發病,很少侵犯髖關節。預后較好。
HLA——B27陽性組:發病年齡較大和男性較多。類風濕因子和抗核抗體均陰性。75%的患者HLA-B27陽性。可以有陰性的脊柱關節病家族史。施桂英教授跟蹤數例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少關節發病型,發現HLA-B27陽性者至成年后多發生強直性脊柱炎,此系國內首次報道。
抗核抗體陽性組:75%~85%的患兒抗核抗體陽性。大部分虹膜睫狀體炎與關節炎同時發病。很少有失明、紅眼或視力改變,但呈慢性或隱襲性發生,有導致眼損傷和視力喪失甚至失明的潛在危險。故對此型患者每年至少4次常規裂隙燈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