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調養
調養即是調理、攝養的意思,又稱調攝。類風濕是一種比較頑固的慢性疾病,其反復發作,纏綿難愈。除藥物等治療外,對類風濕的調養亦十分重要,俗語說:“三分治療,七分調養。”對類風濕的調養可分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及已病調攝等幾方面。《素問》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則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淮南子》亦謂:“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圣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中醫治未病的精神,是“未病先防”,防止疾病發生、發展與轉變的一種重要法則。根據病變發生的原因,轉變的規律,提前防治,這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如果疾病已經發生,除積極治療外,精神的調攝、飲食的調養、機體的鍛煉,也是配合治療的重要措施。
1.飲食調養
眾所周知,“衣食同源”。飲食療法源遠流長,在防病治病的過程中,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古人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并認為“安身之本,必資于食”。通過適當的飲食,“寓治于食”可起無病防其發生,有病治病及防其轉變的作用。因此,合理的飲食,必要的飲食療法,對類風濕患者的康復尤其重要,具體論述如下:
(1)飲食原則
中醫稱類風濕性關節炎為痹證或痹病。飲食原則要以扶正為主,以達到扶正不戀邪,祛邪而不傷正的目的。
痹癥證急性發作期,飲食宜選用清淡食物,忌油膩、刺激、辛辣之品,以防助火之弊。
邪阻氣血,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故痹癥證疼痛宜食用溫經通絡,活血止痛之酒類或常用藥膳。
痹癥多因風、寒、濕、邪等阻痹氣血經絡所致,故宜多選用祛風、散寒、化濕、通絡之膳食,如芹菜、油菜、韭菜、香蔥、香菜、木瓜、薏苡仁、辣椒等。
正氣內虛是痹癥根本,應予以補氣血、益肝腎、祛風化濕等之類的食品。輔助治痹所常用的藥膳,如羊肉、魚肉、狗肉、蛇肉等。
痹癥有風、寒、濕、熱、痹等癥候不是固定不變的,可能相互之間互相轉變,故應隨病情變化而調整膳食。
痹癥多遷延難愈、反復發作,故藥膳食療要長期堅持,所選藥膳應性味平和,不傷正,不礙胃,以利長期食用。
制法與用法要得當,病人的飲食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所以在制作時,一般不應取炸、烤、爆、熬等烹調方法,以免改變食物的性、味和有效成分被分解或破壞,或使其性質發生改變而失去治療作用。應取蒸、燉、煮、煲湯等烹調方式,使食物保持食性不變。每次烹制也不宜太多,以免一次吃不完,造成食物變質,也會改變食性和治療功效,使得療效下降,甚至會引起食物中毒。進食量每次不宜過多,食療原則為少量多餐,細水常流,長期堅持食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切忌一次食用過多,導致消化不良等。
(2)飲食注意事項
合理膳食。要注意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中脂肪、中熱能、低糖、低鹽、少量多餐、少刺激性食物。烹調食物要色、香、味均佳,且易消化。膳食中糖類、蛋白和脂肪的比例以3:2:1為合適。多用植物油,如色拉油、玉米油、橄欖油、葵花子油、菜子油等。植、動物油比例2:1為宜。飲食熱能分配以早餐30%、午餐40%、下午餐10%、晚餐20%為合適。水果應根據個人飲食習慣和病情決定。
以素食為主,飯后宜食用水果100g左右。蔬菜選用綠葉菜、西紅柿、蘿卜、芹菜、韭菜、香菜、木瓜、黃瓜、豆芽、土豆、紫菜、海帶、黑木耳、洋蔥等。動物肉類選用蛇肉、狗肉、羊肉、魚肉等。適量多食動物血、蛋、魚、蝦等。
膳食營養要全面,不要忌口和偏食,一些食物應限量,但不是忌食,如牛奶、羊奶、奶糖、干酪、巧克力、花生、小米等,少食肥肉、高動物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少食甜食,少飲酒和咖啡、茶等飲料。
2.精神調攝
《內經》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說明了精神的調攝在防病治病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級生物,人的精神狀態與類風濕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中醫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可引起人體陰陽失調、氣血虧虛、抵抗力減弱,從而易受病邪的侵犯,而產生類風濕。華佗《中藏經》獨倡“七情致痹說”,具體闡述了七情致病的機理。
類風濕是以關節炎為主,影響全身的疾病,臨床治療效果緩慢,受多種因素影響,時好時壞,有“不治之癥”、“不是癌癥似癌癥”之說。因此,病人心理和精神上極為痛苦。其心理表現有:
抑郁與悲觀失望:病人由于長時間受關節疼痛,行動不便,臥床不起,病情反復,疾病痛苦的折磨,而產生恐懼心理,或聽他人說“類風濕類風濕,遲早得強直,起不來,坐不下,死不了,活不旺”,“輕則是懶漢,重則是癱瘓”等的影響,產生悲觀情緒。尤其是經過1~2個療程的治療,效果不佳,甚至惡心、嘔吐、飯量減少,體重減輕。此時,易情緒波動,對任何事情不感興趣,對治療失去信心,常一人獨處,淡漠,思慮重重,唉聲嘆氣,不愿訴說,暗自落淚,以至焦慮、恐懼、煩躁,看什么都不順眼,愛發脾氣,甚至出現妄想,感到驚慌、恐怖。長期憂慮,失眠,或做噩夢。
逆反心理:對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老年病人,自尊心過強,而女性、青年、兒童又感覺悲觀失望。心理的失衡與年齡、性別、文化有關,但總的來說,在這種心理狀態支配下,病人對親人、同事、同學、好友等有意疏遠,表現冷漠、孤僻、抑郁、心煩、行為異常、情緒不穩、多疑等,或興奮與抑郁交替,多語或沉默寡言,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多愁善感,哭笑無常,懷疑別人故意給服假藥,甚至懷疑他人謀害自己以至精神失常,產生自殺等念頭。
有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精神上存在種種變態和心理障礙,在進行心理治療基礎上,必須采用綜合治療。心理治療是用語言、表情、姿態、行為和實例去影響和改變病人的感受、認知、情緒、信念、行為和心理狀態,以減輕病人在精神和心理上對關節腫脹的痛苦感覺。
消除精神壓抑:要從精神上去鼓勵病人戰勝疾病,減少和避免類風濕導致的關節功能障礙,最終致殘。首先必須了解和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發展,疾病變化的規律,以及治療對策,正確掌握各種治療方法,爭取控制和治愈疾病,減輕致殘程度。不要恐懼和整天憂慮何時發生殘疾、長期臥床或輪椅生活問題,而是要積極與醫護人員配合治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從細胞技術發展到分子生物技術,此類疾病已經由過去只能控制到目前有治愈幾十年未復發者。因此,要消除精神壓抑與苦悶,以精神力量消除精神痛苦,要以身殘志更堅的頑強樂觀主義精神去戰勝疾病。
以良好心態正確對待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纏綿歲月,病情反復多變,今日關節腫痛大減,自覺良好,明日可能關節腫痛惡化,臥床不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殘率高達40%~60%,但90%的病人可以維持生活自理與職業勞動能力。病人不但要客觀認識疾病,而且要以良好心態對待這種疾病發生、發展的變化規律。病人要有信心、毅力、耐心和保持樂觀的態度,主動配合治療。自己也積極主動學習掌握一些治療方法,千萬不要等待、依靠,更不要相信游醫、廣告“保證治好”、“徹底根治”、“特效療法”、“包治根除”等的虛假宣傳,甚至因此而延誤了治療。
樹立信心、積極治療疾病:病人應承認現實,既然患有此病,則積極治療,相信科學,到正規醫院看風濕專科門診或住院進行正規的綜合治療。相信醫師用藥會考慮經濟狀態和治療效果,不要自己隨意換藥。家屬、親朋和社會都要關心,支持病人積極治療,幫助病人消除精神壓力、心理障礙。有條件者,盡可能為病人設置安靜、舒適、優美,適合病人康復的環境,方便病人堅持治療,進行體育鍛煉,以早日改善與恢復體力和關節功能。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學習防病專業知識和技能,把自己融入社會之中。
3.運動鍛煉
“生命在于運動”每個人可能都知道這樣一句格言,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因被疼痛折磨得筋疲力盡,怕活動之后會更加苦不堪言。其實,疼痛是機體保護自己的一種正常反應,就像我們咳嗽是因排除氣管內的病毒細菌等有害物質,腹瀉是為了排除腸道中的毒素一樣,疼痛也是一種保護性信號。他會告訴您,您的活動是否過度了,是否正合適。在臨床上,我們經常接觸到這樣的病人,他們雖然接受了目前中西醫最好的藥物治療,但他們還是關節變形,成了殘廢。這就是他們過分依賴于藥物,懼怕疼痛,而不運動造成的惡果。有的家人過于呵護,不讓其做任何事情,什么姿勢舒服,就處于這種姿勢不變,慢慢的關節就被“銹”住了。我曾見過這樣一對夫婦,他們老年得子,對孩子十分溺愛。當他們的兒子得了類風濕關節炎之后,就不讓他上學了,天天躺在床上,才14歲,就成了籠子里的小鳥。他腰痛就有靠背,他膝痛就在膝下墊上軟墊,日常生活更是吃飯送到嘴邊,衣服幫著穿,連喝水都用吸管,可是最后“報答”這對夫婦的卻是一個駝背,雙腿屈曲,連路都不能走的廢人,這對于醫生來說也是失敗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適當的運動對疾病的康復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運動可使骨骼更加健壯有力,這是因為運動有利于鈣沉積于骨關節,使骨關節更加堅固。缺少了運動的病人,骨頭就像糠了芯的蘿卜。另外運動能使肌肉代謝增加,使其包裹的關節更加穩固。長期不運動,就會使肌肉萎縮,松弛無力。其次運動起來,可減少對疼痛的關注,分散了注意力,增加了對疼痛的耐受能力。運動之后的疲勞,會是比安定更好的催眠劑。當完成某一個動作之后,您會十分驚奇的發現:原來我也能做這樣的事情,心情也就好了起來,用一句話概括為“動起來,更精彩”。
常見的運動形式包括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兩種。被動運動是全靠外力幫助來完成的運動,這種外力可以來自您的親友或康復醫生的協助,也可以是來自您健康而靈活一側的肢體,當然也蹈家,精心為自己設計舞蹈動作,使全身各個關節都能得到必要的活動。如果覺得關節僵硬,可以自己按摩。當關節怕風、怕冷、僵硬時,可以采取熱水浴、電熱毯或熱水袋、熱水瓶等外敷,應該用毛巾包裹,以防感覺遲鈍而引起燙傷。如果患者關節紅腫熱痛,處于疾病的活動期,可以冰袋外敷。
如果已經開始了運動,應盡量減少對負重關節(如髖、膝踝關節和脊柱)的壓力,跳繩、舉重這樣的活動應盡量避免。如果膝關節痛,最好不騎自行車外出,而應將自行車停穩后,騎固定的自行車,這樣既活動膝關節,又沒有增加膝關節的負荷。如果您正處于疾病的活動期,關節腫脹明顯,請不要采用按摩或熱敷,可采用床上充分屈伸數次即可。在活動前盡量不服用止痛藥,以免活動過量也不知道。另外雨天或天氣寒冷時,不應采取戶外運動,可以多穿點衣服在房間里或走廊里運動。
運動到什么程度才算是適量呢?疼痛比任何醫生都能更加準確的“告訴”您。如果運動之后疼痛加重持續2個小時以上,疼痛就會亮起黃牌,您的運動量大了,下次應相應的減少。有的人往往把勞動和運動區分開,認為勞動不算運動,這就錯了,勞動也應算在運動量之內。如果減少了運動量,疼痛還是持續在2小時以上,那么應重新分析一下自己的運動形式,最好能換一種更適合自己的方式。鍛煉務必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方能發生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