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痹 論 篇
【題解】
痹,閉也,閉阻不通。痹病為邪氣侵襲于肌肉骨節經絡之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或閉阻不通,引起肢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癥等。
【原文】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到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肢懈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白倍,腸胃乃傷。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
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一,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帝曰: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岐伯曰: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和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僳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引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帝曰:善。
【譯文】
黃帝問:為什么會產生痹病呢?岐伯說:是因為風、寒、濕三氣一起襲來,相互錯雜就形成了痹癥。如果三者偏重于風,叫做行痹;偏重于寒的,叫做痛痹;偏重于濕的,叫做著痹。
黃帝問:聽說痹病可分為五種,它們都是些什么呢?岐伯說:在冬天得病的叫做骨痹;在春天得病的叫做筋痹;在夏天得病的叫做脈痹;在秀夏得病的叫做肌痹;在秋天得病的叫做皮痹。
黃帝問:痹病的病邪有內藏于五臟六腑的,為什么會這樣的呢?
岐伯說:五臟與筋、脈、肉、皮骨,是有著一定聯系的。病邪久留在體表后,就會侵入它所相應的內臟。所以骨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氣時,又逐步擴展到腎;筋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氣時,就會內藏于肝;脈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氣時,就會內藏于心;肌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氣時,就會內藏于脾;皮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氣時,就會內藏于肺。所以說,風、濕、寒是產生痹病的根本所在。
在不同的季節里,痹病會侵入到不同的器官,所發生的病變是不同的。肺痹的癥狀,表現為:煩悶,喘息而嘔。心痹的癥狀,表現為:血脈不通,心煩而且心跳,暴氣上沖而喘,咽喉干燥,經常喘氣,逆氣上乘于心,令人焦燥不安。肝痹的癥狀表現為:夜間睡眠多驚,好飲水,小便頻數,小腹部位膨脹的情況像懷孕時一樣。腎痹的癥狀表現為:渾身腫脹,直脹得只能坐而不能行,嚴重者也不能坐,只好躺在床上,好像用尾骨著地,又好像頸骨下傾、脊骨上聳一樣。脾痹的癥狀表現為:四肢倦怠無力,咳喇,吐沫,胸部發悶。腸痹的癥狀為:常飲水而小便困難,中氣喘急,時常伴有嘔吐現象。胞痹的癥狀表現為:小腹、膀胱手按之有痛感,且腹中覺熱,嚴重者像是腹內著火,小便澀滯,上部鼻流清涕。
五臟的陰氣,安靜時就使精神內藏;躁動時就易耗散。 假如飲食過多,對腸胃沒有什么好處。當氣運行時,同時伴隨喘息,則風寒濕的痹氣就容易凝聚在心;當氣運行不正常時,同時伴有憂愁,則風寒濕的痹氣就容易凝聚在腎;當氣運行不正常時,同時伴有口喝,則風寒濕的痹氣就容易凝聚 在肝;當氣運行不正常時,同時伴有饑餓現象,則風寒濕的痹氣就容易凝聚在脾。
各種痹病日久不愈。會逐漸向人體的內部發展。如屬于風氣較勝的,那么就有治愈機會。
黃帝問:患痹病后,常常有死的,有疼痛長期不好的,有很快就好的,這是什么緣故?岐伯說:痹病如入于五臟,就會致人死亡;如纏綿在筋骨里,疼痛就會長期存在;如邪氣只留在皮膚里,只需針炙就能痊愈。
黃帝道:有的痹病侵入到六腑,這是為什么?岐伯說:飲食不節,居處失宜,是形成腑痹的主要因素。六腑各有俞穴,風寒濕三氣從外侵襲了一定的俞穴,而內更傷于飲食,內外相應,病邪就循著俞穴而入,潛入到整個六腑。
黃帝道:用針刺治療痹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嗎?岐伯說:五臟有俞穴,六腑有合穴,經脈所屬的部分,各有疾病發生的所在處,只要在其所主處進行治療,病就不難治了。
黃帝問:為什么營氣衛氣也會與風寒濕三氣相合而成痹病呢?
岐伯說:營是水谷所化成的精氣,調和五臟,散布在六腑,并進入脈中,不斷地來回運行,具有貫通五臟、聯絡六腑的作用。衛是水谷所化成的悍氣,悍氣是急滑的,一般情況下不會進入脈中,所以只循行于皮膚之中,腠理之間,上熏蒸于肓膜,下聚合于胸腹。如果衛氣不順著脈外循行,人就有可能生病;但只要其氣順行,病就會好。因為,衛氣是不與風寒濕之氣相合的,所以不能使人發生痹病。
黃帝道:講得太好了!痹病有痛的,有不痛的,有麻木的,同時伴隨有寒、熱、燥、濕等不同的情況,這是什么原因?岐伯:痛是由寒氣偏多,加上衣著單薄,內外都寒造成的。如不痛而麻木不仁,就說明病的日子已長了,病邪深入,營衛運行遲滯;但互絡有時還能疏通,所以感覺不到疼痛;皮膚得不到營養,所以麻木不仁。如寒多,則陰氣壓過陽氣,陰氣加劇了風寒濕的痹氣,所以說是寒;如熱多,就表明陽氣壓過了陰氣病氣占上風,有時身體會出許多虛汗,就表明感受濕氣太甚,陽氣不足,陰氣有余,陰氣和濕氣相感,所以出現這種病部。
黃帝問:為什么痹病還有不痛的呢?岐伯說:痹在骨的則身重;痹在脈的則血凝滯而不流暢;痹在筋的則屈而不伸;痹在肌肉的則麻木不仁;痹在皮膚的則發寒。如果同時具有這五種癥狀,反而感覺不到疼痛。大凡痹病之類,遇到寒氣就攣急,遇到熱氣就馳緩。黃帝說: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