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癥狀及危害
類風濕發病特征是周身各關節被侵襲,出現局部紅腫,呈多發性游走性疼痛,此起彼落。本病初起時每有畏寒發熱,脈數汗出等表征,嗣后癥狀反復發作漸趨嚴重,形成四肢伸展不利,關節運動障礙,如果沒有及早治療,或治療不徹底,后患無窮。在病情嚴重的晚期病人,更常見并發循環系統疾患,如心肌炎、心包炎、心臟瓣膜炎。
第一節 基本病理變化
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累及關節和關節外組織的結締組織,其基本病變有以下三種:
(1)彌漫性成灶性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可伴有淋巴濾泡形成。
(2)血管炎,表現為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管腔狹窄或阻塞,血管壁發生纖維素樣變性或壞死,血管周圍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
(3)類風濕肉芽腫(或稱類風濕小結),表現為小結中央大片壞死,周圍有一圈呈柵狀排列的組織細胞,再外圍為增生的毛細血管及纖維母細胞。
類風濕主要侵犯關節滑膜,可以認為類風濕性滑膜炎是原發病變,而滑液、軟骨、軟骨下骨質、關節囊、韌帶和肌腱的病變是繼發的,是類風濕肉芽由關節內向關節周圍不斷蔓延腐蝕的結果。滑膜炎主要表現為滲出、炎性細胞浸潤、肉芽形成,滑膜增殖。
關節軟骨的病變常易被忽視,但卻是重要的病理現象。開始時關節軟骨面的邊緣被薄層肉芽組織所覆蓋。這種肉芽組織呈水腫樣,比較透明,其中的毛細血管網清晰可見,其外觀好似充血的眼結膜一樣,故稱為血管翳。位于軟骨邊緣的血管翳逐漸向軟骨面的中心蔓延。在血管翳的腐蝕作用下,表層軟骨細胞退化,關節軟骨面逐漸變得混濁、不透明,最后萎縮、變薄、甚至消失。相對關節面的血管翳機化后連在一起,形成關節內粘連。這便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關節強直的原因。關節病變趨向靜止時,積極鍛煉可使軟骨面上的血管翳不斷被磨掉,這樣關節不會形成纖維性或骨性強直,關節功能可大部分被保存下來。但因關節軟骨已遭到某種程度的破壞,日后可繼發骨性關節病。軟骨下骨質的破壞也是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特征。滑膜與關節軟骨面交界處的肉芽組織,可通過骨端血管也進入軟骨下骨質,使其破壞。炎性肉芽組織也可從骨端進入骨膜下,刺激骨膜,形成骨贅。
為什么說滑膜炎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病理變化?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侵犯關節滑膜,可以認為類風濕性滑膜炎是原發病變,而滑液、軟骨下骨質、關節囊、韌帶和肌腱的病變是繼發的,是類風濕的肉芽由關節內向關節周圍不斷蔓延腐蝕的結果。
滑膜炎時滑膜下層毛細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加,而滲出液增多。炎性滲出液進入關節腔致使關節積液。主要浸潤的細胞是小淋巴細胞。這些小淋巴細胞都分布在滑膜下層,或呈彌漫性浸潤,或形成小結狀排列。在晚期大部分的浸潤細胞為漿細胞,用熒光免疫化學的方法染色,證實類風濕因子即存在于這些漿細胞的漿液之中。肉芽形成在滑膜與關節軟骨面交界處,毛細血管和成纖維細胞增生明顯,形成類風濕肉芽組織。這種肉芽組織的破壞性極大,可相繼腐蝕構成關節的許多重要組織,最后使關節完全破壞。滑膜表層由1~2層上皮細胞變為多層細胞,滑膜細胞也由扁平變為柱形,滑膜下層充血、水腫。由于這些改變,滑膜明顯增厚,可達1cm以上。增生的滑膜組織呈絨毛狀,絨毛最長達2cm,呈天鵝絨樣外觀。
滲出、炎性細胞浸潤、類風濕肉芽形成以及滑膜增殖構成滑膜炎的基本病理特征。滑膜是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病變場所,可以說沒有滑膜炎就不存在類風關,類風關的關節病變起始于滑膜炎。這種滑膜炎是無菌的,非感染性的,主要由復雜的免疫反應所致。滑膜細胞表面呈高度激活狀態,可以與多種免疫物質結合,導致一系列免疫反應,而炎癥是這些免疫反應的結果 。
滑膜炎如果不能及時控制,通過肉芽組織擴展蔓延的方式,逐漸腐蝕軟骨、骨質、肌腱、韌帶、關節囊,所以說類風濕性關節炎必須迅速控制滑膜炎,否則便會致殘。在控制滑膜炎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抑制炎癥、抑制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尤其是自身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