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運動療法
目前類風濕專家都明確指出,積極地維持關節的可動性,增強四肢肌力的運動療法確有必要。不過,過度的運動會帶來相反的后果。因此,如何使休息和運動很好地協調配合,顯得十分重要。一般認為,必須遵循以下兩條原則,即運動后以次日不感覺疲勞為標準;盡量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即進行運動訓練。
(1)運動療法的種類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運動療法大致可分為四種,即關節可動范圍訓練、伸張運動、增強肌力運動和日常生活動作、步行訓練。這些方法要根據每個病人的功能障礙、全身狀態、各個關節炎癥情況適當選擇。如在炎癥急性期宜選擇以維持現狀為目的的關節可動范圍訓練和肌力強化運動;慢性期則選擇能改善各個關節功能和恢復肌力的各種運動方法。
關節可動范圍訓練:目的在于改善關節可動性和防止功能障礙。炎癥會使病人的關節囊、滑膜、韌帶、周圍肌肉、肌膜受到損傷或破壞;與此同時,這些受損的組織又在不斷地再生和修復,而此修復是按照關節活動狀況進行的。如果關節處于長期不動狀態,那么修復后的關節便會出現僵直、粘連。這就是進行運動療法(尤其是關節可動范圍訓練)的重要原因。訓練之前,應先進行預備運動,逐漸地增加關節的可動范圍,時間上宜避開關節僵硬的早晨。訓練前如作一些溫熱療法、按摩、則效果更佳。運動的方式便是日常關節應該活動的范圍,如伸臂、屈肘、抬腳、彎腰、扭握拳、活動腕部及手指等,每日至少1次,每次要活動到關節的最大功能范圍,以稍微超過關節活動范圍到輕微疼痛為限。次日要看關節炎病情是否加重,如熱感、疼痛有無加劇,關節有無腫脹,以此調節訓練的次數和強度。總的說來,從事該項鍛煉時要注意三個原則:逐漸牽拉,不要用暴力或急促的動作;在局部關節保溫的前提下進行;不能過度,包括每日運動次數及每次的運動量。
伸張運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畸形多表現為屈曲,為防止肢體的屈曲攣縮,應使關節朝伸直方向伸展。伸張運動大致可分為被動、協助和主動三種。被動運動系病變關節無法自行活動,需要完全依靠他人或本人健康而靈活一側的肢體幫助完成的動作;主動運動,是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來完成的運動;協助則介乎上述兩種運動之間。一般原則是,攣縮顯著時以被動、協助伸張運動為主,輕度則主張主動伸張運動。
增強肌力的運動:據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肌力約為同齡健康人的60%左右。由于肌肉萎縮軟弱,肌力減退,對關節的緩沖作用減弱,因而關節經常處于不穩定狀態,這就更加重了關節的損傷破壞。下肢關節,尤其髖、膝關節,因要承受巨大負荷,骨關節更易受損,所以下肢肌力的強化訓練更為重要。
日常生活和步行訓練:該法簡單,不用學習,只需盡量從事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動就可以了。步行訓練是根據病人的步行和徒手步行的順序進行。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來說,步行不僅能保持肌力,恢復關節功能而且對神經、消化、心血管系統等也極有幫助。
(2)運動形式的操作方法
一般來講,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運動療法的運動形式有兩種,一是主動運動,是主要的運動方法,是由患者主動以肌肉收縮形式來完成;二是被動運動,是指全靠外力幫助來完成的運動。外力可以是機械力,也可由他人或本人健康肢體的協助。它適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肢體運動障礙,能起到放松痙攣,防止肌肉的粘連和適應性縮短,牽伸攣縮肌健和韌帶,恢復和維持關節活動度的作用。對于不能起床的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這種運動用得最多,并可作為主動運動的準備。
針對關節炎所編排的“關節體操”是常用的運動療法,具體操作如下:
指關節操:握拳與手指平伸交替運動。握拳時可緊握鉛筆或粗一點的棍棒;平伸時可將手掌和手指平貼桌面,或兩手用力合掌。
腕關節操:兩手合掌,反復交替用力向一側屈曲,亦可緊握啞鈴做手腕伸屈運動。
肘關節操:手掌向上,兩臂向前平舉,迅速握拳及屈曲肘部,努力使拳和屈肘運動如前。
肩關節操:一臂由前方從頸旁伸向背部,手掌觸背,同時另一臂從側方(腋下)伸向背部,手指觸背,盡量使兩手手指在背部接觸,每天反復多次。
踝關節操:坐位。踝關節分別作屈伸及兩側旋轉運動。
膝、髖關節操:下蹲運動與向前抬腿運動,每回重復活動10~15次,每次2~3回。
并不是所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能采用運動療法,要因病情而宜,因人而宜。對此,專家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運動療法的適應癥,一是病人的血沉低于50mm/h;二是C-反應蛋白(++)以下;三是體溫在正常范圍。凡完全具備這3項的病人,無論關節疼痛程度如何,都應進行適當運動鍛煉。
只有通過適度的運動,才能達到以下三個主要目的:保持或改善病變關節的功能和運動范圍;防止肌肉萎縮;可以使病人精神振奮,體力增強,喚起與疾病斗爭的信心。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運動療法也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