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藥物療法
(1)西藥療法
由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與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了,治療藥物和方法雖多種多樣,但至今仍無一定針對性或特殊療法,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還是探索性的。
① 一線藥物
實際上即指非甾體抗炎藥,因這類藥物在臨床上應用最廣,且常為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故稱一線藥物。一線藥物僅具有減輕疼痛、腫脹等癥狀作用,對類風關基本病理過程很少有影響,所以單獨使用一線藥物,很可能造成病情進展,關節破壞和變形。但是,這類藥物起效快,可以較迅速止痛以減輕痛苦。
乙酰水楊酸
常用別名:阿司匹林、醋柳酸
藥理作用:有較強的解熱、鎮痛、抗炎、抗風濕作用,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長出血時間,防止血栓形成。
適應癥:活動性風濕病和類風濕關節炎等;頭痛、肌痛、神經痛、牙痛及感冒發熱等;預防手術后的血栓形成、心肌梗塞及視網膜血栓癥。
劑型:片劑:0.3g/片、0.5g/片。
用法用量:
1.解熱、鎮痛
成人用量 口服:每次0.3g~0.6g,每日3次。必要時4小時1次;小兒用量 口服:按體表面積每日1.5g/m2,分4g~6次服,或每次5g~10mg/kg,或每歲0.06g/次,必要時4~6小時1次。
2.抗風濕
成人用量 口服:每天3g~5g,分4次服;小兒用量 口服:0.08g~0.1g(kg.d),分3~4次,癥狀控制后用量減半,6~8周為1療程。
副作用:消化道紊亂:腹痛、胃潰瘍、明顯的消化道出血(嘔血、黑便)或隱性缺鐵性貧血。因此,宜在吃飯時服并與胃舒平(每次1~2片)同服;出血癥狀:鼻衄、齒齦出血、紫癜。一般劑量可延長出血時間,大劑量可抑制凝血酶原形成;過敏反應:血管神經性血腫、蕁麻疹、哮喘、變態反應;水楊酸反應:大劑量或延長療程時出現頭痛、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視聽力減弱。
使用注意:本品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出血傾向多見。對嚴重肝臟損害、低凝血酶原血癥、維生素K缺乏和血友病患者,有出血癥狀的潰瘍病人均屬禁用。手術前一周的患者應停用,以防出血。產婦臨產前不宜應用,以免延長產程和增加產后出血。
吲哚美辛
常用別名:消炎痛
藥理作用:通過抑制體內前列腺素(PG)合成,而產生顯著的解熱、止痛、消炎、抗風濕作用,其消炎作用比阿司匹林強12倍。能減輕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還可抗血小板聚集,但療效不如阿司匹林。
適應癥:急、慢性風濕性或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及其它炎癥性疼痛等,也可用于急性痛風及癌性發熱或其他不易控制的發熱。用于膽絞痛、輸尿管結石癥引起的絞痛,也可用于偏頭痛及月經痛。
劑型:片劑:25mg/片。膠囊:25mg/粒。
用法用量:
1.抗風濕
初量每次25mg~50mg,每日2~4次,如耐受好,每天用量可每周遞增20mg~50mg,1日最大量不應超過200mg,關節炎患者如有持續性夜間疼痛或晨起時關節僵硬,可將全天量100mg于睡前給予。
2.抗痛風
口服:初量1次100mg,繼之50mg,每日3次,直到疼痛緩解,然后盡快逐漸減量,直至停藥。
副作用: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胃痛、腹瀉、甚至發生潰瘍病。中樞神經系統:頭痛、頭暈、乏力、抑郁、幻覺等。造血系統:白細胞減少、骨髓抑制、出血等。還可引起肝功能損害、皮疹等。
使用注意:凡有潰瘍病史、精神病、癲癇、震顫性麻痹、肝腎功能不良、孕婦及小兒均禁忌。
扶他林
常用別名:雙氯芬酸鈉
藥理作用:本品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起到抗炎、鎮痛和解熱作用。是一種新型的強效消炎鎮痛藥,比消炎痛強2倍,比阿司匹林強數倍。其特點是藥效快,不良反應少。口服吸收迅速,是近來國外應用最廣泛的高效安全的抗炎藥物。
適應癥:主要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痛風性關節炎及其他關節炎,也可用于各種軟組織風濕癥,創傷、手術后、牙痛以及婦科的痛性疾病。
劑型:片劑;25mg/片。
用法用量:每次25mg~50mg,每日3次。英太青為其緩釋劑,每日只需服藥1或2次。
副作用:輕度胃腸道不適,皮膚瘙癢。
使用注意:肝、腎損害或有潰湯病史者慎用,妊娠頭三個月避免使用。
芬布芬
常用別名:聯苯丁酮酸
藥理作用:為一種長效非甾體消炎鎮痛藥,在體內被代謝成活性代謝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起消炎作用。其作用比吲哚美辛弱,但比乙酰水楊酸強。
適應癥:用于類風濕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痛風,亦用于牙痛、手術后疼痛、外傷疼痛等疼痛。
劑型:片劑:300mg/片;膠囊:150g/粒。
用法用量:成人每日600mg~900mg,一次或分次服。多數患者晚上一次口服600mg即可。分次服用時每日總量不得超過900mg。
副作用:少數患者服后有胃痛、惡心、頭暈、皮疹、白細胞數微降等。個別患者出現氨基轉移酶微升現象,但停藥一周即自行恢復正常。
使用注意:14歲以下兒童不宜服用;消化道潰瘍患者慎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服用時應遵醫囑。
吡羅昔康
常用別名:炎痛喜康
藥理作用:本藥有明顯的鎮痛、抗炎及一定的消腫作用。特點為用藥劑量小,作用持續時間長,副作用較輕微。
適應癥:可用于治療急、慢性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等。
劑型:片劑:10mg/片,20mg/片。膠囊:20mg/粒。
用法用量:每次20mg,每日1次,或每次10mg,1日2次,飯后服。
副作用:胃腸道反應,如惡心、胃痛或不適感;頭暈、水腫、粒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停藥后一般可自行消失;長期服用可引起胃潰瘍及大出血。
使用注意:有潰瘍病史者慎用。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均禁用。
氯芬那酸
常用別名:氯來酸、抗炎靈、抗風濕靈。
藥理作用:有消炎、鎮痛、解熱等作用。其抗炎作用較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甲滅酸、保泰松強,其鎮痛作用不及甲滅酸、保泰松強,其解熱作用不及甲滅酸。
適應癥: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可恢復關節活動。
劑型:片劑:200mg~500mg。
用法用量:每次200mg~500mg,每日3次,飯后服。
副作用:胃腸功能障礙,腹瀉,皮疹,蛋白尿,血尿及浮腫等。
使用注意:潰瘍患者忌用,肝、腎功能不全及哮喘病等患者慎用,妊娠與哺乳期婦女不宜用。
布洛芬
常用別名:異丁苯丙酸、異丁洛芬、拔怒風
藥理作用:本藥具有消炎、鎮痛、解熱作用,與阿司匹林,保泰松相似。當病人不能耐受阿司匹林、保泰松時可改用本品。治療關節炎時,可消除僵硬及疼痛,減少腫脹,改善握力及關節的屈曲。本藥的優點是耐受性好,很少有副作用。
適應癥: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關節強直性脊椎炎、非關節風濕病,如纖維組織炎,慢性背痛等。
劑型:片劑:200mg/片。
用法用量:每次300mg~600mg,每日3~4次,飯時或飯后即服。治療初期可使用較大劑量,每日1.2g,以后可逐漸減至維持量,每次0.2g,每日3~4次。
副作用:胃腸道反應較輕,有消化不良、惡心、皮疹、轉氨酶升高,偶有胃腸道出血現象。
使用注意: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哮喘患者禁用。用藥后出血時間延長,出血傾向加重,長期服藥應定期查血象和肝腎功能。胃與十二指腸潰瘍者慎用。
萘普生
常用別名:消痛靈
藥理作用:本品為一種高效低毒的消炎、鎮痛、解熱藥物。療效大致與阿司匹林同,但副作用小,半衰期長,故可在非甾體抗炎藥物中優先考慮。
適應證:類風濕關節炎,肌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痛風,運動系統(如關節、肌肉、肌腱)的慢性變性疾病,輕中度疼痛如痛經等。
劑型:片劑:100mg/片,125mg/片,膠囊:125mg/粒,200mg粒,250mg/粒。
用法用量:開始每日劑量500mg~750mg,維持量每日375mg~750mg,分早晨及傍晚2次服用。輕、中度疼痛或痛經時,開始用500mg,必要時經6~8小時再服250mg。日劑量不得超過1250mg。
副作用:皮膚瘙癢,呼吸短促、困難,哮喘,耳鳴,下肢水腫,胃燒灼感,消化不良,胃痛或不適,便秘,頭暈,嗜唾,頭痛,惡心,嘔吐等;視覺模糊或視覺障礙,聽力減退,腹瀉,口腔刺激或痛感,心慌,多汗等;胃腸出血,腎臟損害,蕁麻疹,過敏性皮疹,精神抑郁,肌肉無力,肝功損害等較少見。
使用注意:孕婦及哺乳婦女不宜使用;有凝血機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礙,哮喘,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壓,腎功能不全,活動性胃腸出血或活動性胃腸道潰瘍者應慎用。
保泰松
常用別名:布他酮、布他唑立丁
藥理作用:本品解熱鎮痛作用較弱,而抗炎作用較強,對炎性疼痛效果較好。有輕度的促進尿酸排泄作用。
適應癥:用于治療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尤其是髖及膝關節)急性發作,急性肩關節疼痛(腱鞘周圍炎、關節囊炎、滑囊炎),以及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等。還可用于治療急性血吸蟲病、絲蟲病、結核病、惡性腫瘤等引起的發熱,尤其是當一般的解熱藥療效不滿意時。
劑型:片劑:100mg/片。
用法用量:抗風濕時開始一日量300mg~600mg,分3次,飯后服。1日量不宜超過800mg。一周后如無不良反應,可繼續服用,減至維持量,每日100mg~200mg。
副作用:本品毒性較大,不良反應多且嚴重,故不作抗風濕首選藥。應用時劑量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主要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痛、便秘等。如用時過長,劑量過大,可致消化道潰瘍;可抑制骨髓,引起粒細胞減少,甚至再生障礙性盆血,但如及時停藥可避免;能使鈉、氯離子在體內潴留而引起水腫。
使用注意:水腫、肝、腎功能損害、高血壓、心功能不全、潰瘍病、骨質疏松等病人,及有藥物過敏史者禁用或慎用。
②二線藥物
又稱病情改善藥或慢作用藥,前者是因為這類藥物不像非甾體抗炎藥那樣只是緩解癥狀,而有阻止類風關病理過程進展的作用;后者是指該類藥物起效甚慢,多半需要幾個月以上。因此,二線藥物實際上應該成為類風關治療中的核心部分,任何只使用一線而忽視二線藥物的做法都是不正確的。但由于二線藥物屬于作用緩慢的性質,一下子不能解除病人的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等癥狀,所以還必須同時使用一線藥物。一線藥物的抗炎鎮痛、二線藥物的改善病情,標本兼治,療效可望更好些。二線藥物中包括金制劑、青霉胺、抗瘧藥、柳氮磺胺吡啶等。
金諾芬
常用別名:瑞得、醋硫葡金
藥理作用:本品為含金的口服抗風濕藥,其療效接近金注射液,但毒性則明顯減少。本品能減少患者的類風濕因子,恢復正常免疫球蛋白濃度。臨床表明金諾芬雖無法改變已出現的骨關節損傷和變形,但發病早期,長期用藥可控制類風濕關節炎的發展,避免對骨關節造成進一步的損傷。本品顯效慢,約3~4個月開始顯效,5~6個月癥狀明顯改善。
適應癥:用于治療成人的類風濕關節炎。
劑型:薄膜片:3mg/片。
用法用量:每天6mg,1次或分次飯后服。如服4~6個月后療效不佳,可加至每天9mg,分3個月后仍不見效,應停藥。
副作用:主要有胃腸道反應,如稀便或腹瀉。其他可見皮疹、瘙癢、口腔發炎等,一般不影響用藥。治療早期,少數病人會有輕度貧血或短時的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少數人在治療期間會引起短暫的蛋白尿,但停藥即可自行消失。
使用注意:活動性肝炎,進行性腎痛或骨髓中毒史者禁用;注射金化合物有嚴重中毒史者,炎性腸道疾病者或有特異性反應者慎用;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定期查血象和尿常規。
氯喹
藥理作用:本藥具有抗炎、抗感染、免疫抑制、穩定溶酶體膜、抑制酶活性等作用。
適應癥:主要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盤狀紅斑狼瘡等。
劑型:片劑:每片含磷酸氯喹0.25g(鹽基0.15g)。注射液:每支129mg(鹽基80mg)(2mL);250mg(鹽基155mg)(2mL)。
用法用量:對類風濕關節炎和盤形紅斑狼瘡,用量為每次250mg,或每日每kg體重3mg~4mg。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用皮質激素治療癥狀緩解后,可加用氯喹以減少皮質激素用量。如連續服用4~6個月無效,或在定期眼科檢查中發生視網膜病變,應及時停藥。
副作用:服藥后可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等反應;還可出現皮膚瘙癢,紫癜、脫發、濕疹、牛皮癬;頭重、頭痛、頭昏、耳鳴、眩暈、倦怠;視野縮小、角膜及視網膜變性等;有時可見白細胞減少。如減至4000以下應停藥。
使用注意:應定期檢查眼底、血尿常規以及肝腎功能;孕婦、老年人以及患有嚴重心,肝、腎等疾患者,均應盡量避免使用或慎用。
D-青霉胺
常用別名:D-鹽酸青霉胺
藥理作用:本藥具有明顯的免疫抑制作用,已廣泛使用于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對類風濕關節炎,可使關節疼痛、腫脹及滲液情況、晨起關節僵硬、血沉率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一般需經數周方可顯效,過早停藥易于復發。
適應癥: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慢性活動性肝炎,硬皮病,口眼干燥關節炎綜合癥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劑型:片劑:100mg/片。
用法用量:一般從250mg/日開始,無效者隔月增加日用量125mg,或隔3個月增加日用量250mg,直至最大劑量500mg~700mg/日。
副作用:可見有皮膚瘙癢、皮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味覺減退、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蛋白尿、肌無力等;偶見有氨基轉移酶升高。妊娠婦女大量用藥可引起嬰兒發育異常。
使用注意:青霉素過敏者可能對本品過敏;孕婦禁用;粒細胞缺乏癥,再障和腎功能不全者禁用;長期用藥,可引起視神經炎,可加服維生素B625mg/日。
③三線藥物
實際上指的是免疫抑制劑,過去由于認為最后使用,唯在一線、二線藥物治療無效后才給予,因而稱為三線藥物。目前認為類風關的發病機理與細胞免疫調節不良,自身抗體生成過多,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大量免疫復合物有關,三線藥物可以調節細胞免疫功能,抑制過度的自身免疫現象,因而從本質上講也是一類不可缺少的藥物。三線藥物包括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環磷酰胺等。
環磷酰胺
常用別名:癌得星、CTX
藥理作用:本藥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均有抑制作用,即對免疫反應的各個階段均有抑制作用。故臨床常與其他抗風濕藥物聯合使用。但由于其毒副作用的限制,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也多在首先抗炎對癥處理,應用抗瘧藥,金鹽、青霉胺等效果不好時選用。
適應癥:主要用于治療紅斑性狼瘡,腎病綜合癥,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類風濕關節炎。
劑型:片劑(腸溶糖衣片):50mg/片。注射劑:100mg/支,200mg/支。
用法用量:口服:開始時每日口服50mg,在2~4周逐漸增至100mg~150mg/日,分2或3次服用,待癥狀緩解后,逐漸減量,每天維持50mg~100mg。但與靜注和沖擊療法相比,口服治療副作用較多,療效較差,所以在風濕病的治療中已逐漸減少。
靜脈注射:每次200mg,每周2次。沖擊療法:按人體體表面積計算每平方米0.5g~1.0g,靜脈注射或加入液體中滴注,連續2天,每2周重復2天,當累積劑量達每kg體重150mg以后,改為每3個月重復2天作為維持治療。
副作用:骨髓抑制反應,用藥后患者血象1~2周達最低值,3~5周可恢復;消化道反應,表現為惡心,嘔吐等;膀胱炎為本品特有的毒性反應;本品還能引起心臟毒性,引起心肌病變,個別有肺炎發生;有免疫抑制,致畸作用,常見脫發,口腔炎,過敏反應,視力模糊;可使生育細胞減少,而導致不孕癥。
使用注意:定期檢查血象、肝、腎功能;鼓勵患者多飲水,以減少對膀胱的毒性反應;血小板計數偏低,肝腎疾病患者禁用。
硫唑嘌呤
常用別名:依木蘭
藥理作用:本品可抑制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常可作為多種風濕病的輔助治療或與糖皮質激素聯合用藥。如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與金制劑、環磷酰胺相似,并能改善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情,對防止發生骨侵蝕或促進骨侵蝕的愈合具有治療作用,療效可穩定持久達40個月以上。
適應癥:可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活動性慢性肝炎,潰瘍性結腸炎,重癥肌無力,硬皮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劑型:片劑:100mg/片。
用法用量:開始每日口服50mg,2~4周逐漸加量,直至每日每公斤體重2mg~3mg,待癥狀改善后,以每日每公斤體重1.0mg為維持量,可持續6~12個月。
副作用:骨髓抑制反應,表現為白細胞減少,甚至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胃腸道反應,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口腔炎等;偶有脫發、藥熱、皮疹、黃疸、粘膜潰瘍、視網膜出血等。
使用注意:本品有誘發癌瘤及致畸的可能。用藥期間應每周檢查血象;腎功能不全者慎用;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甲氨喋呤
常用別名:氨甲喋呤、MTX
藥理作用:本品是一種葉酸拮抗劑,可以致病變部位的細胞增殖,抑制炎癥部位的單核細胞功能而起到抗炎作用,對體液和細胞免疫均有抑制作用。起效快,嚴重副作用少,給藥方便,價格低廉,對早期控制病程進展十分有益。可作為多種風濕病的輔助治療,或在糖皮質激素或其他抗風濕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后加用,也可與激素聯合應用而減少糖皮質激素的用量。
適應癥: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和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劑型:片劑:2.5mg/片,針劑:5mg/支,100mg/支,1000mg/支。
用法用量:一般抗風濕治療都采用小劑量脈沖療法,第1周5mg,第2周7.5mg,第3周10mg,第4周15mg,最大量每周不超過25mg。當病情緩解后可維持4~8周,然后再以每周2.5mg。當病情緩解后可維持4~8周,然后再以每周2.5mg的速度遞減藥量,至每周5mg后維持半年。
副作用:骨髓抑制反應,血象最低值在7~10天,恢復在14~16天;胃腸道反應,口腔炎較多,消化道潰瘍較常見,嚴重者出血致死;肝、腎功能損害、脫發、肺炎、色素沉著等多見;性功能低下,月經不調、致畸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致畸、致突變、潛在性致繼發腫瘤毒性,因此孕婦、妊娠婦女禁用;使用大劑量治療期間及停藥后一段時間內攝入含酸性成分的飲食,可能引起腎中毒,對于某些病人有致命危險;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禁用。
環孢素A
常用別名:環孢菌素A,環孢霉素A,CsA
藥理作用:本品是一種選擇性作用于T淋巴細胞的免疫抑制劑。作用機理主要是改善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抑制T淋巴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2,阻止關節炎癥進展。可用于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
適應癥:主要用于活動性或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以及常規療法無效的病例,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和多發性肌炎,系統性硬化癥,銀屑病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劑型:溶液劑:100mg/mL×50mL。靜滴濃縮液:50mg/mL。
用法用量:采用小劑量、長療程用藥,并注意劑量個體化。常用劑量為每日每公斤體重3mg~5mg頓服,起效時間為2~3個月,以后逐漸減量,以每日每公斤體重2mg~3mg頓服為其維持量。
副作用:常見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等;25%病人用藥后出現可逆性腎功能不全,減量會消失;血清膽紅素升高,肝酶、尿酸及肌酸酐增高,偶出現多毛癥;本品和其他免疫抑制劑合用,誘發感染較多。
使用注意:本品對腎臟有高毒性,故應用本品時要監測血濃度,以免血濃度過高出現腎毒性,血濃度過低發生排斥反應;少數病人可出現過敏反應;1歲以下嬰兒禁用。
④腎上腺皮質激素
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抗炎止痛作用非常突出,但不能抑制病變發展,故從性質上講屬于一線,但它又有免疫抑制作用,因而似乎又屬三線。目前認為它應該屬于單獨的一類藥物。
氫化可的松
常用別名:氫可的松、可的索、皮質醇
藥理作用:本品有較強的抗炎作用,還具有免疫抑制、抗毒、抗休克作用等。此外,也有一定程度的鹽皮質激素活性,具有留水留鈉及排鉀作用。本品作用同潑尼松基本相同,但療效不如其顯著。可供靜脈滴注。故常用于危重中毒性感染病人的搶救。
適應癥:用于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所引起的疾病,各種急性嚴重細菌感染,過敏性疾病,以及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風濕性發熱,痛風,膠原性疾病,嚴重支氣管哮喘,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粒細胞減少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牙科及皮膚科疾患等。
劑型:片劑:20mg/片。注射劑:25mg/5mL,50mg/10mL,100mg/20mL;醋酸氫化可的松乳
膏劑:含藥0.25~1%。滴眼劑:0.5%的滅菌混懸液,3ml/瓶;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粉針劑:135mg(相當氫化可的松100mg)/支。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mg~80mg,每日40mg~200mg;小兒每日4mg~8mg/kg,分3~4次或遵醫囑。靜滴每次100mg~200mg,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滅菌生理鹽水稀釋至每毫升不超過2mg;小兒每日4mg~8mg/kg,于8小時內滴完。
副作用:長期大量應用可能引起與皮質功能亢進癥狀相似的不良反應,如高血壓、心動過速、月經障礙、陽痿、浮腫、肥胖、毛發增多、痤瘡、骨質疏松、抵抗力低弱、糖尿、無力、精神異常等。
使用注意:消化性潰瘍病、骨質疏松癥、精神病、重癥高血壓及水痘患者忌用;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活動性肺結核、動脈硬化、急性傳染病患者慎用;長期大量應用,不可突然停藥,應逐漸減量,以免激素分泌失去平衡,而產生皮質功能不全癥狀;用藥期間宜控制鈉鹽攝入量,并同服氯化鉀。
潑尼松
常用別名:強的松、去氫可的松
藥理作用:該藥具有抗炎及抗過敏作用,能抑制結締組織增生,降低毛細血管和細胞膜的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并能抑制組胺及其他毒性物質的形成與釋放,當本品與抗生素配伍應用時,能有良好的抗毒、抗炎、抗休克及促進癥狀緩解的作用。其水鈉潴留及促進鉀排泄的作用比可的松小,抗炎及抗過敏作用較強,故較常用。
適應癥:可用于各種急性嚴重細菌感染,嚴重的過敏性疾病,膠原型疾病,風濕病,腎病綜合癥,嚴重的支氣管哮喘,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粒細胞減少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神經性皮炎、濕疹等。
劑型:片劑:5mg/片。醋酸潑尼松。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為每日15mg~60mg,早晨8點一次服,或將全日量于早晨服2/3,中午12點服1/3。可根據病情對劑量及療程作適量增減,每日用量有時高達80mg~100mg,療程有的長達一年以上。
副作用:類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并發和加重感染;誘發和加重消化系統潰瘍;誘發神經精神癥狀;誘發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抑制生長發育;引起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
使用注意:長期應用本品的病人,在手術時及術后3~4天內,常需增加用量,以防出現皮質功能不全;一般外科病人不宜用,以免影響傷口愈合;與抗菌藥物并用于細菌感染性疾患時,應在抗菌藥物之后使用,而停藥則應在停用抗菌藥物之前,以免掩蓋癥狀、延誤治療。
地塞米松
常用別名:氟甲去氫氫化可的松、氟美松
藥理作用:本品的抗炎、抗毒和抗過敏作用比潑尼松更顯著,而對水鈉潴留,促進排鉀作用較輕微,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的抑制作用較強。其注射液吸收緩慢、作用持久。
適應癥:同潑尼松。本品磷酸鹽針劑為水溶液,在挽救病人時,供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均較方便,且不會加深中樞抑制癥狀和加重肝臟負擔,故應用范圍較廣。
劑型:片劑:0.75mg/片;地塞米松磷酸鹽注射劑:2mg/1ml,5mg/1ml。
用法用量:口服一日0.75mg~6mg,分2~4次服用。維持劑量1日0.5mg~0.75mg。肌注(地塞米松醋酸脂注射液),一次8mg~16mg,間隔2~3周一次。靜滴(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每次2mg~20mg,或遵醫囑。
副作用:長期大量應用后,可引起食欲亢進、脂肪異常沉積、痤瘡、多毛癥,繼而是水腫、高血壓、糖尿病、月經失調、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最嚴重則致消化道潰瘍,出血或穿孔、嚴重感染等。
使用注意:較大量服用,易引起糖尿及柯興氏綜合癥;長期服用,較易引起神經癥狀及精神病,有癔病史及精神病史者最好不用;潰瘍病、血栓性靜脈炎、活動性肺結核、腸吻合手術后病人忌用或慎用。
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糖皮質激素可全身用藥,也可以采取特殊制劑局部注射或外用。
每日給藥法 對于大多數免疫性疾病的治療,通常采用這種方法,類風關也不例外。最常用的辦法是將每日的劑量在清晨1次給予,或者分幾個劑量分次服用。分次服用的治療效果最好,但不良反應可能較多。清晨1次頓服是模擬激素正常分泌的生物節律給藥。早6點至8點1次給予1天劑量,使之達到與正常節律同步的高峰,這對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軸的功能不會產生太大的抑制效應,常用的藥物國內多用強的松,國外多用強的松龍。
隔日給藥法 隔日給藥能更有效地減少毒副作用及對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軸功能的抑制。對大多數疾病,都應盡可能地減少糖皮質激素的用量,直到完全停藥而仍能控制病情為止。但有些嚴重的類風關,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此時就可以采用隔日給藥的方法。為了防止病情變化,開始時將當時每天的劑量加倍,隔日1次。與此同時,在應該間隔的那天仍然給予一定劑量的激素,但可逐漸減少,最終變為單純的隔日給藥。隔日劑量應保持原有水平1~2周,然后再漸漸減量。
沖擊療法 1970年開始,廣泛地對異體腎移植患者使用大劑量沖擊療法,以抑制急性排斥反應。此外,對于系統性紅斑狼瘡、進行性風濕病等也采用靜脈使用大劑量沖擊療法,獲得肯定的療效。
沖擊治療這一術語是指在短期內給予大劑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目前主要用治于進展迅速,伴發臟器損害的風濕病,尤其多用來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多發性風濕性肌痛癥、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等。實踐證明,該方法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改善內臟損害明顯,對心、腎、漿膜炎病情控制良好等特點。同時,在沖擊治療后,可以用較小劑量的口服皮質激素來維持,減少皮質激素對人體的不良反應。
沖擊治療時應用極大劑量皮質激素與常規劑量相比,在作用上有著質的差異。大劑量激素的短期使用有以下作用:抑制T淋巴細胞的反應性;抑制白細胞介素Ⅱ及其受體的表達;降低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增強吞噬作用;輸注4~5小時后,出現總淋巴細胞減少,主要對T細胞有顯著作用,而在48小時后淋巴細胞數量又恢復正常。總之,大劑量皮質激素不僅有顯著抗炎作用,而且可以抑制自身免疫反應,減輕組織損傷。
類風關并不是單純局限于關節的疾患,它還可合并心、肺、眼等病變。類風關的心臟受累,如心律失常或瓣膜損害盡管較為少見,但也有5%之多。肺部損害中以間質性肺炎最為常見,治療相當棘手。為了盡快地減少臟器的不可逆性損害,有必要采取沖擊療法。有些類風關,病人的關節癥狀進展迅速,為了“搶救”關節,也有必要用此法治療。綜合一些研究報告,大致85%的患者病情及檢驗改善,更有重要意義的是,其有效時間能持續4~12周。
一般使用的方法是,每日靜脈滴注強的松龍0.5g~1g,可溶于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1~2小時輸完,連續3天。這種治療方案可以根據具體臨床效果重復應用。沖擊治療中盡管劑量很大,但實際上副作用并不明顯,不會誘發感染、高血壓或胃腸應激性潰瘍。激素沖擊療法為常規激素治療提供了一種重要的交替治療方法,值得推薦使用。
局部注射 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是減少關節炎癥及減少全身用藥所致的毒副作用的重要治療手段。局部注射過去人們習慣稱為“局封”,即局部封閉的簡稱。最早是用麻醉藥物注射在痛區周圍,目的是止痛,并且阻斷神經中樞與病變部位之間的神經聯系,以避免在腦部形成所謂劣性刺激的優勢灶,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以后又采用包括皮質激素、維生素、活血藥物和局部麻醉劑在內的多種藥物的注射,治療肌肉、骨、關節損傷和炎癥。此時“局封”的概念實際上已轉化成局部注射了。
局部注射治療類風關的優點:局部區域的糖皮質激素濃度較高,可出現較強的抗炎效果,止痛、消腫作用明顯;可以先抽取關節液,進行滑液檢查,同時也可減輕關節內的壓力,使關節癥狀減輕;局部用藥的全身反應小,對全身用藥有禁忌的病人,仍可給予局部注射;如果劑量合適,不會造成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
局部注射治療類風關存在的問題:雖然局部注射,但可吸收進入血液;過多注射同樣會發生全身不良反應;關節腔內注射次數過多,有可能損傷關節軟骨、韌帶或肌腱;藥物的類固醇結晶沉積于關節腔內,造成不良刺激;消毒不嚴密造成化膿性感染;有些糖皮質激素制劑可引起組織無菌性壞死,雖說發生率很低,但一旦出現,麻煩很大。
具體操作方法:最常用的是曲安縮松,每次10mg~20mg,加入適量利多卡因和維生素B12,分數次局部注射。每次注射間隔的時間一般為1~2周。限制每次注射劑量及嚴格控制間隔時間是十分重要的。混和利多卡因不僅是為了減少藥物刺激和取得迅速止痛效果,更重要的是有一定的擴張血管,改善循環作用,同時可以稀釋曲安縮松濃度,減少注射后反應。維生素B12的意義是改善局部組織營養狀態,有利于修復,同時有抗炎的作用。比較新的藥劑是得寶松,間隔時間至少2周以上。
透皮療法 將糖皮質激素皮膚滲透劑制成膏劑,局部涂敷有炎癥的部位,這是一種極有發展潛力的方法。
外用是指藥物涂于病變部位的皮膚上,通過滲透作用進入關節組織,從而發揮治療作用。和一般治療皮膚病用藥有所不同,它必須要有強大的滲透劑,幫助主要藥物透過皮膚。這類藥物主要由糖皮質激素或非甾體抗炎藥加入滲透劑制成。這種給藥途徑國外現在十分重視,稱之為透皮給藥系統。
該類藥物明顯的優點是不經胃腸,而由皮膚透入,可以減少胃腸副作用,局部組織內濃度高,而全身組織濃度低,不會引致全身性不良反應,而對病變組織治療效應更為突出;沒有注射藥劑的疼痛和副作用,使用方便,完全可由病人自己操作。
這里例舉一個已經進入臨床使用的藥物一一扶他林乳膠劑。扶他林乳膠劑的主要成分是雙氯芬酸二乙胺鹽,溶于水性膠體的脂肪乳劑,可以通過皮膚被人體吸收,由于結合了乳劑與凝膠劑的親脂和親水的雙重特性,使得這種吸收效果更佳。雙氯芬酸聚積于患部皮下軟組織,并逐漸向周圍區域釋放。因此,它直接作用于有炎癥的區域或受傷的組織部位。臨床醫學試驗證明,扶他林乳膠劑引起的全身副作用是非常罕見的。該制劑具有無色、不油、無污染及氣味芬芳的良好特性。使用時,將扶他林乳膠劑輕輕涂抹于患部皮膚,每日3~4次,每次用量2g~4g(大致相當于櫻桃到核桃體積大小)。適量加入艾洛松,便成了良好的外用皮質激素制劑。
適應癥:肌腱、韌帶、肌肉、關節的創傷和炎癥,可作為類風關綜合治療方案中的一個輔助措施。
禁忌癥:對雙氯芬酸、乙酰水楊酸和其他非甾體抗炎藥及異丙醇或丙二醇過敏者。
注意:忌用于皮膚損傷或開放性損傷處,忌接觸眼和粘膜,不能口服。
副作用:偶爾可發生皮疹、皮膚瘙癢、發紅、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