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br id="b7y8c"></nobr>
    1. <track id="b7y8c"><nobr id="b7y8c"></nobr></track>

    2. <samp id="b7y8c"></samp>

      1. <tbody id="b7y8c"></tbody>
        1. <samp id="b7y8c"></samp>

        2. <progress id="b7y8c"><nobr id="b7y8c"><dfn id="b7y8c"></dfn></nobr></progress>
          <tbody id="b7y8c"><bdo id="b7y8c"></bdo></tbody>
          您的位置:首頁 > 醫院簡介 > 澤民專著 >
          《類風濕防治指南》(31)
          作者:澤民類風濕 發布時間:2018-12-05 最近編輯時間:2018-12-27 閱讀:
          (2)中藥療法

          經過臨床應用和研究,總結出了中藥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四大作用,即抗炎作用;抗變態反應;鎮靜、鎮痛作用;改善微循環作用。常用的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藥有:

          獨活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重齒毛當歸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肝、腎、膀胱經。
          功效:祛風除濕,通痹止痛,散寒解表。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腰腿痛。獨活辛散苦燥,其性下行,善祛風濕而止痹痛,尤多用于下半身關節及腰背或髖膝關節酸痛,肢體麻木。是治寒濕腰腿痛的要藥。常配羌活、防風、豨薟草等以祛風濕。如腎虛風濕腰痛者,常配杜仲、桑寄生等用,方如獨活寄生湯。據藥理研究,本品有明顯的鎮痛,鎮靜作用。
          用于風寒型感冒兼有濕邪者,尤為適宜。凡頭痛有如布巾緊扎感,或昏沉而脹重,周身酸楚者,可配羌活、藁本、白芷等用。方如羌活勝濕湯。
          此外,本品亦可用治皮膚瘙癢、頭痛失眠、肝炎后脅痛。
          用法用量:3g~9g,水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辛燥性大,易于傷陰耗血,血虛痹痛、風熱頭痛、陰虛發熱者,均不宜用。

          羌活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的干燥根莖或根。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膀胱、腎經。
          功效:祛風散寒,勝濕止痛,解表。
          應用:
          用于風寒濕痹痛。本品性味雄烈,善于上行,多用治上半身之風濕疼痛。對肩關節、頸項肌肉、頸椎關節的冷痛、孿縮疼痛特別有效。常配防風、獨活等用。方如羌活勝濕湯。據藥理研究,其揮發油有明顯的解熱、鎮痛、抗炎、消腫作用;對遲發型過敏反應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羌活、獨活功用相似,但亦各有所長,羌活性燥而雄烈,發汗解表力強,性善上行,善治上半身之風濕;而獨活性緩而平和,祛風除濕力勝,性善下行,善治下半身之風濕。二者合用,相得益彰,對一身之風濕痹痛,更為適宜。
          用于外感風寒之頭痛、身痛、惡寒、發熱,肢體沉重等癥。本品散寒與止痛效宏,尤多用于濕邪頭痛,風寒頸項強痛。常與防風、白術、細辛等同用。方如九味羌活湯。
          用量用法:3g~9g,水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燥烈,陰虛內熱,血虛有熱者,均不宜用。

          威靈仙
          為毛茛科植物威靈、棉團鐵線蓮的根及根莖。
          性味歸經:辛、咸,溫。入膀胱經。
          功效: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本品性行善走,通達經絡,善祛風濕,止痹痛。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關節屈伸不利者,均可應用。如治寒性風濕痛,可配川烏頭、五靈脂等用,如下肢痿軟乏力,步履不穩者,可配杜仲、桑寄生、淮牛膝等用;治腰腿痛,活動不靈者,配肉桂、當歸等用,方如神應丸。然而,本品性溫,治風濕痹癥以偏寒者為宜。臨床報道,治肥大性脊椎炎(即腰椎骨刺增生)、腰肌勞損,療效顯著。治療膝關節退行性變、跟骨骨刺增生,可用威靈仙30~60g濃煎,加白醋少許,浸洗患者,有明顯的止痛作用。據藥理研究,本品有鎮痛作用。
          用于諸骨鯁咽。可用本品配醋和砂糖煎湯,緩緩咽下,一般可使骨鯁消失。據報道,威靈仙治骨鯁之功效,可能使食道蠕動節律增強,頻率加快,幅度增大,從而使骨松脫有關。然而,較大塊的骨鯁,或梗阻較深者,則不宜使用,應手術治療。
          此外,本品尚能消痰水,用治噎膈;并有利尿、降血糖的作用。
          用量用法:6g~12g,水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外形與有毒之鬼臼相似,入藥時應加鑒別。鬼臼又稱桃耳七,味苦,多作外用。

          絡石藤
          為夾竹桃科攀援木質藤本植物絡石的帶葉藤莖。
          性味歸經:苦,微寒。入心,肝經。
          功效:祛風通絡,清熱消腫。
          應用:
          用于風濕性關節炎,尤以筋脈拘攣,肌肉酸痛,關節屈伸不利者,更為適宜。然而,本品性苦,微寒,祛風通絡兼能清熱,故多用于痹痛偏濕熱者,常配忍冬藤、桑枝、秦艽等用。
          用治喉痛、痛腫。本品清熱涼血而消腫,單用水煎,慢慢含咽,可治咽喉腫痛;如急性扁桃體炎、咽炎,常配射干、桔梗等用,方如絡石湯。治熱毒癰瘡,常配皂角刺、乳香、瓜姜等用,方如《外科精要》止痛靈寶散。
          用量用法:6g~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陽虛寒盛的痹痛,大便溏泄者,不宜服用。

          徐長卿
          為蘿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徐長卿的根及根莖。
          性味歸經:辛,溫。入肝、胃經。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腰痛,如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等。本品善于祛風濕,通經絡,散寒邪而止痛,可單用或配伍威靈仙、五加皮等用;如腰痛明顯者,可與續斷、杜仲等合用。
          用于寒凝、血瘀、氣滯的各種痛癥。如心腹痛、牙痛、跌打損傷、痛經、術后疼痛、癌腫疼痛等。治痛經及跌打損傷,可與桃仁、紅花、五靈脂等活血化瘀藥用;治心腹諸痛,可與高良姜、香附、延胡索等溫行止痛藥用;治心絞痛,可配丹參、三七等活血止痛藥用。
          用于濕疹、風疹塊、頑癬等皮膚病。本品功能祛風止癢,單用內服或煎湯外洗,均有良效,亦可配伍苦參、地膚子、白鮮皮等清利濕熱藥用。
          用治癰腫瘡毒,毒蛇咬傷。本品亦能解蛇毒,治療毒蛇咬傷,常配半邊蓮、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用量用法:3g~10g,水煎服;入散劑1g~3g。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入湯劑不宜久煎。

          防已
          為防已科多年生木質藤本植物粉防已或馬兜鈴科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廣防已的根。
          性味歸經:苦、辛,寒。入膀胱、腎、脾經。
          功效:祛風除濕,宣痹止痛,利水消腫。
          應用:
          用于風濕痹癥,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本品善能祛風濕而止痹痛,其性寒,以治濕熱者為宜。如用治寒濕痹者,應與川烏頭、桂枝、姜活等溫行止痛藥用。其祛風濕作用,可能與其抗炎、鎮痛、松馳橫紋肌等藥理作用有關。
          用于水腫、腹水、腳氣浮腫。本品善于利水消腫,常與利水消腫藥如葶藶子、椒目、大黃等配伍,方如已椒藶黃丸。如治虛性水腫,可配黃芪、白術、甘草等健脾利水藥用。方如防已黃芪湯。
          用量用法:5g~10g,水煎服。
          使用注意:脾虛食少及陰虛無濕熱者忌用。本品苦寒,易于傷胃,用量不宜過大。

          防風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
          性味歸經:辛、甘,微溫。入膀胱、肝、脾經。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應用:
          用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四肢攣急。其性善行,祛風而不燥,為風藥中之潤劑,故多用于風痹而見關節疼痛,游走不定者,可配羌活、桂枝、秦艽等除痹止痛藥用,方如防風湯;如治寒邪偏勝之痹,可配伍川烏頭、草烏頭、桂枝等溫經散寒藥用。據藥理研究,本品有明顯的解熱、鎮痛等作用。
          用治風寒表證而見頭痛、關節疼痛、惡寒等癥。本品微溫,甘緩不峻,善于祛風解表,常與荊芥、羌活、獨活等祛風散寒藥用,方如荊防敗毒散。
          用于風疹,皮膚瘙癢之證。本品祛風力勝,善于止癢,常配荊芥、白蒺藜、小浮萍等用,以治皮膚瘙癢。
          用于破傷風之角弓反張、牙關緊閉、抽搐、痙攣等癥。常配天南星、附子、天麻等祛風痰藥用,方如玉真散。
          用量用法:3g~10g,水煎服。
          使用注意:血虛抽搐及陰虛火旺者不宜。

          秦艽
          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小秦艽的根。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入胃、肝、膽經。
          功效: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肢節酸痛、關節拘攣、屈伸不利等癥。本方善于祛風濕、舒筋絡,為治痹癥要藥。無論寒痹、熱痹均可應用。現廣泛用治類風濕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一般偏熱者,可配防已、知母、忍冬藤等用;如屬寒痹者,可配羌活、獨活、桂枝等用。如中風半身不遂,骨節拘攣者,可配當歸、白芍、首烏等用,方如秦艽當歸湯。然而,本品性寒,祛風濕而清濕熱,雖可用于各種痹癥,但用治關節紅腫熱痛之熱痹癥,尤為適宜。
          用于陰虛內熱,骨蒸潮熱癥。本品功能清濕熱,為退熱佳品,常與青蒿、鱉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用于陰虛久熱不退。方如秦艽鱉甲湯。
          此外,本品尚有退黃疸的作用,治療濕熱黃疸,常與茵陳、澤瀉、山梔子等配伍用。
          用量用法:5g~10g,水煎服。
          使用注意:脾虛便溏者慎用。

          木瓜
          為薔薇科落葉灌木貼梗海棠、川木瓜的成熟果實。
          性味歸經:酸,溫。入肝、脾經。
          功效:舒筋活絡,化濕和胃。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腳氣腫痛。本品為舒筋要藥,對關節不利,筋脈攣急者尤為有效。現多用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可配伍當歸、乳香、沒藥、獨活等用,方如壯骨木瓜酒。如治腳氣腫痛,沖心煩悶者,常與當歸、桑寄生、杜仲、雞血藤等配伍。據藥理研究,本品有明顯的消腫、緩解腓腸肌痙攣的作用。
          用于濕濁內阻,吐瀉不止,筋絡攣急者。前人認為本品為治“霍亂轉筋”的要藥,其功效一則可化濕濁而和胃,二則可舒筋脈而解痙。凡吐瀉而致之足腓攣急者,可配薏苡仁、蠶砂、吳茱萸、黃蓮等同用,方如蠶矢湯。現代研究認為,木瓜治療轉筋,可能是由于其有緩解肌肉痙攣的作用而致。
          用量用法:6g~12g,水煎服。

          豨薟草
          為菊科—年生草本植物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地上部分。
          性味歸經:苦,寒。入肝、腎經。
          功效:祛風除濕,強骨通絡,清熱解毒。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本品善于祛風濕,通經絡,對腰膝酸軟、骨節疼痛、四肢麻木、腳弱無力等癥,效果尤佳。可單用,以酒拌蒸曬,煉蜜為丸,或可配臭梧桐用,方如豨桐丸。臨床觀察,以本品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較好的療效。
          用于癰瘡腫毒、濕疹瘙癢。本品兼能清熱解毒而消癰腫,常配蒲公英、黃柏、山梔子等用。
          此外,本品尚有降血壓作用,用治高血壓病。
          用量用法10g~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治風濕痹癥宜制用,治濕疹、癰瘡宜生用。

          臭梧桐
          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嫩枝及葉。
          性味歸經:辛、苦、甘,涼。入肝經。
          功效: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平肝潛陽。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本品祛風濕力優,常配豨薟草用。凡風濕引起的四肢骨節疼痛、手足活動困難者,均可應用。
          用于治療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等癥。可單用,亦可與夏枯草、菊花、鉤藤等清肝藥用。近常用于高血壓病,尤以開花前的葉降壓作用較好。用時不宜高熱久煎,以免減弱降壓作用。
          用量用法:5g~15g,水煎服。

          桑枝
          為桑科落葉喬木桑樹的嫩枝。
          性味歸經:苦,平。入肝經。
          功效:祛風通絡。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四肢拘攣,屈伸不利。本品善達四肢而通經絡,利關節。如治風濕之關節屈伸不利者,可配防風、防已、羌活、獨活等用。然而,本品作用平和而走四肢,尤宜于四肢痹痛。如《本事方》單用本品治風熱臂痛;《景岳全書》桑枝膏,即單用桑枝熬膏服,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
          用治中風半身不遂。古方有單用取效者,方如《外臺秘要》療偏風方。據臨床觀察,本品對改善高血壓病而見后腦脹痛、頸項不舒者,有一定的療效。
          此外,本品尚能利水,用治水腫。
          用量用法:10g~30g,水煎服。

          海桐皮
          為豆科落葉喬木刺桐的干燥樹皮。
          性味歸經:苦、辛,平。入肝經。
          功效: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殺蟲止癢。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腰膝疼痛、四肢拘攣等癥。本品善于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尤多用于濕邪偏盛之腰腿痛。如風濕腰痛,兩腿腫痛者,可配薏苡仁、威靈仙、獨活、五加皮等用;如四肢拘攣,骨節屈伸不利者,可配狗脊、杜仲、續斷、白芍等用。以本品配寬筋藤、海風藤、桂枝、兩面針、路路通、土茯苓各30g等藥水煎,乘熱熏洗關節,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的效果。
          用于跌打損傷,日久風濕痹痛。可與牛膝、羌活、桃仁、川芎等同用。
          用于疥癬、濕疹膚癢等癥。本品能殺蟲止癢,多外用煎湯洗,亦可與蛇床子、土槿皮、大黃等浸酒外搽。
          用量用法:6g~12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薰洗患處。
          使用注意:廣東地區以木棉科植物木棉樹的樹皮作海桐皮用,其功用相似。

          薏苡仁
          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果仁。
          性味歸經:甘、淡,微寒。入脾、胃、肺經。
          功效:利水滲濕,清熱除痹,健脾止瀉,清肺排膿。
          應用: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攣急。本品善于舒筋脈,緩和攣急。如《食醫心鏡》薏苡仁粥,用薏苡仁為末煮粥,日日食之,治日久風濕,關節痹痛,筋脈攣急,水腫等。近常用本品配伍其他祛風濕藥,治風濕性肌炎、多發性神經炎有良好的療效。
          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腳氣及脾虛泄瀉等。本品淡滲利濕,兼能健脾止瀉。如治脾虛濕勝之食少泄瀉、水腫腹脹、腳氣浮腫,可配扁豆、常參、茯苓等藥用;如治濕熱下注之淋濁、小便不利者,可配黃柏、蒼術、川牛膝等藥用。
          用于濕溫初起,邪在衛分,濕邪偏勝者。常與杏仁、白蔻仁、厚樸等藥同用。方如三仁湯。
          用于肺癰胸痛,咳吐膿痰。如肺膿瘍。常與葦莖、冬瓜仁等藥同用,方如葦莖湯。用于腸癰腹痛,如闌尾炎,可與敗醬草等配伍,方如薏苡附子敗醬散。
          用量用法:15g~30g,水煎服。
          使用注意:止瀉宜炒用,治痹宜生用。

          萆薢
          為薯蕷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粉背薯蕷或綿薯蕷的干燥根莖。
          性味歸經:苦,平。入肝、胃、膀胱經。
          功效:利濕濁、祛風濕。
          應用:
          用于膏淋而見小便白濁,色如米泔,混濁不清,或狀如豬膏。本品功能利濕而分清化濁,為治療膏淋的要藥。常配益智仁、石菖蒲、烏藥用,方如萆薢分清飲。近亦可用于急性尿道炎、膀胱炎而見小便澀痛、淋漓不暢者,可配車前子、黃柏等藥用。
          用于濕痹,尤以腰背酸痛,關節腫脹多用。本品有舒筋通絡,去濕消腫之功。前人認為萆薢“治濕最長,治風次之,治寒則尤其次”。近用本品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周圍神經炎而見腰腿酸痛,下肢活動不靈、肌膚麻木等癥,有良好的效果,常配防已、秦艽、威靈仙、狗脊、五加皮等藥用。
          用于濕疹、膿泡瘡、帶下等屬濕熱者,配黃柏、薏苡仁等藥用,方如萆薢去濕湯。用量用法:9g~30g,水煎服。外用適量。
          用量用法:12g~20g,水煎服。
          使用注意:部分地區有以土茯苓作萆薢之用,然而,兩者有別,應區分應用。

          雞血藤
          為豆科攀援灌木密花豆(三葉雞血藤)或香花崖豆藤(山雞血藤)的藤莖。
          性味歸經:苦、微甘,溫。入肝經。
          功效:行血補血,舒筋活絡。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腰膝酸痛。雞血藤既可祛風濕、舒筋絡,又能補血活血,對風濕日久,血虛體弱者尤宜,多配桑寄生、杜仲、半楓荷、楓香寄生等藥用,方如雞血藤湯。有其祛風通絡之功,兼治中風后遺之手足痿軟,麻木不仁,眩暈頭脹等癥,常配桑椹子、三七、五加皮、淮牛膝等藥用。
          用于月經不調,經行不暢、痛經、閉經等屬血虛有瘀者。本品為調經良藥,既活血又能補血,常配伍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等藥用。
          用于血虛之眩暈、心悸、肢體麻木、唇甲淡白。據報道,以雞血藤60g~120g,雞蛋2~4枚,水煎服,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有良效。本品亦有升高白血球的作用。用治腫瘤患者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引起的白細胞減少,可配黃芪、大棗等藥用,亦可單味制成糖漿膠。
          用量用法:15g~60g,水煎服。亦可制成雞血藤膏應用。
          使用注意:本品較膩滯,易于引起胃脹,脾虛濕盛或氣滯者,不宜使用。

          蒼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術或北蒼術的根莖。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脾、胃經。
          功效:燥濕健脾,祛風除濕。
          應用:
          用于濕阻脾胃癥。本品芳香燥烈,能燥濕運脾。凡濕濁阻滯,腸胃不和之脘腹脹悶,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倦怠乏力,舌苔濁膩者,可配厚撲、陳皮等藥用,方如平胃散。
          用于風濕痹癥。本品為祛濕要藥,不論內濕、外濕均可應用。治風濕痹證尤以濕盛肢腫、體倦乏力為宜。如偏寒濕者,可配防風、羌活、細辛等藥用。如治濕熱痹者,可配黃柏、薏苡仁、淮牛膝等藥用。白虎加蒼術湯,以蒼術配伍石膏、知母、甘草等藥用,治療熱痹之關節紅腫疼痛,發熱,口渴,苔白,脈數等,有顯著療效。
          用治夜盲癥及麻疹后角膜軟化癥。本品含豐富的維生素A,可用治維生素A缺乏之各種眼病。民間以本品研未,配入豬肝或羊肝內蒸服,有明目之效。
          用量用法:3g~10g,水煎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辛燥雄烈,陰虛血燥,或有出血者不宜用。

          忍冬藤
          為忍冬科多年生綠纏繞灌木金銀花的幼嫩藤莖。
          性味歸經:甘,寒。入心、肺經。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通絡。
          應用:
          用于風濕熱痹,關節紅腫,屈伸不利之證。本品功效與金銀花相似,但祛風通絡優于金銀花。常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而見關節屈伸不利、紅腫熱痛者,可配絡石藤、桑枝、豨薟草、薏苡仁等同用。如用治關節筋絡拘攣者,可配寬筋藤、絡石藤、雞血藤、海風藤等藥,煎水薰洗患處。
          用于熱毒癰瘡、濕熱血痢、濕熱黃疸等癥,取其清熱解毒之功,可配蒲公英、山梔子、黃柏等藥用。如癰瘡紅腫、膿液排泄不暢者,可配伍黃芪、當歸、甘草等藥用,方如神效托里散。
          用量用法:15g~30g,水煎服,或浸酒飲用。外用適量。

          桑寄生
          為桑寄生科常綠小灌木槲寄生或桑寄生的帶葉莖枝。
          性味歸經:甘、平。入肝、腎經。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腰膝痿軟證。本品既可祛風濕,舒筋絡,又能補肝腎,強筋骨,故對風濕日久,肝腎兩虛,腰膝酸軟,下肢痿痹者,尤為適宜。常用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炎、腰椎間盤脫出癥、坐骨神經痛等屬風濕痹痛,肝腎不足者。常與獨活、牛膝、杜仲、當歸等藥用,方如獨活寄生湯。
          用于肝腎兩虛,沖任不固之胎動不安,胎漏下血。本品為補益肝腎之安胎要藥,常用于習慣性流產。常與黃苓、白術、黃芪、當歸、艾葉、菟絲子等藥配伍,方如桑寄安胎湯。如妊娠出現腰背酸痛,小腹有下墜感,漏下不止者,可配續斷、阿膠等藥用、方如桑寄生散。
          用于小兒麻痹癥,凡下肢痿軟,肌肉消瘦,肌膚麻木者,可配伍杜仲、五加皮、牛大力、淮牛膝等藥用,有強壯筋骨、健步補虛之效。
          用于眩暈、頭痛、耳鳴屬肝腎兩虛,肝陽上亢者。本品有補肝腎而降血壓的功效,治療高血壓病,可單用30~60g,水煎代茶;或可配伍杜仲、淮牛膝、石決明等藥用。《中藥臨床應用》的桑寄降壓湯,配伍生地黃、銀花藤、赤芍等用,有降壓及改善癥狀的功效。
          用量用法:9g~30g,水煎服。

          五加皮
          為五加科落葉小灌木細柱五加的根皮,習稱“南五加皮”。亦有用蘿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習稱“北五加皮”。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肝、胃經。
          功效:祛風濕,強筋骨。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四肢拘攣、腰膝軟弱。本品既可祛風濕,又能強筋骨,而且善于下行,以治療風濕痹痛,腰膝軟弱為主。常配黃芪、當歸、川芎、牛膝、千年健等藥用,方如五加皮酒。近年來常用治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纖維炎、腰椎骨刺增生等屬于濕盛腎虛者。據藥理研究,本品有明顯的抗炎、鎮痛、解熱作用。
          用于小兒發育不良之行遲及中風后遺癥。本品功能強壯筋骨,促進健步,故適用于中風及小兒發育不良之下肢痿軟,步行不健。常與川木瓜、川牛膝等藥配伍,方如五加皮散。
          此外,本品尚有利水作用,治療水腫。
          用量用法:10g~15g,大劑量可到30g,水煎或浸酒。
          使用注意:五加皮分為南五加皮、北五加皮兩種、功效相似,但不盡相同。南五加皮無毒,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較好;北五加皮有小毒,有強心利尿作用。

          杜仲
          為杜仲科落葉喬木植物杜仲的樹皮。
          性味歸經:甘、辛,溫。入腎、肝經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應用:
          用于肝腎不足,腰膝酸痛,下肢痿軟之證。本品為壯腰膝之要藥,功能補益肝腎,又能強壯筋骨。近常用治風濕日久,傷及肝腎之下肢痿痹癥,對肥大性脊椎炎、坐骨神經痛、強直性脊椎炎而見腰腿疼痛,下肢痿軟者,有一定的療效,常與續斷、桑寄生、狗脊、巴戟天等強壯腰膝藥同用。如屬寒濕腰痛者,可與獨活、制川烏、桂枝、淫羊藿等溫壯藥同用。
          用于中風后遺癥及小兒麻痹癥之腰酸腳軟,步履不穩。常配五加皮、黃芪、續斷、牛膝等用。
          用于肝腎虛之陽萎、尿頻、腰酸、耳鳴、眩暈等癥。本品能溫下元,壯腰膝,善治腎虧諸癥。常與菟絲子、破故紙、狗脊、附子等溫腎藥同用。
          用于胎動不安、胎漏下血,腰腹墜痛。本品有補肝腎、固胎元之功。單用或配伍桑寄生、續斷等藥用,方如保產湯。此外,本品尚有較好的降壓作用,用于高血壓之眩暈、頭痛、耳鳴。
          用量用法:10g~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溫補力優,凡陰虛火旺者慎用。

          千年健
          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千年健的干燥根莖。
          性味歸經:苦、辛,溫。入肝、腎經。
          功效:祛風濕,強筋骨,消腫止痛。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腰膝冷痛、下肢拘攣麻木。本方功能祛風濕,強筋骨,對風濕日久,下肢痿軟,肌膚麻木不仁尤為適宜。常與鉆地風、牛膝,枸杞子等配伍;或用以浸酒治腰膝痿軟。然而,本品偏溫,善于溫通散寒,治風濕以寒痹為好。
          用于老年筋骨疼痛,如骨質疏松癥、骨關節退行性變。本品既除痹止痛,又能調補氣血,標本兼顧,凡年老體弱,下肢痿痹,步履不穩者,用之甚宜。
          用量用法:5g~10g,水煎服,或浸酒用。

          伸筋草
          為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帶根全草。
          性味歸經:苦、辛,溫。入肝、脾、胃經。
          功效:祛風散寒,舒筋活血,除濕消腫。
          應用:
          用于風寒濕痹,肌肉酸痛、關節屈伸不利、肢體麻木等癥。本品辛散溫通而燥濕,善治風寒濕痹,常與羌活、獨活、桂枝、白芍、威靈仙等同用。
          用于小兒麻痹后遺癥,有強壯筋骨等功效。常與南蛇藤、松節、尋骨風、杜仲等配伍。對年老體弱,筋脈失常之關節屈伸不利,亦可應用,常配以千年鍵、續斷、桑寄生等補肝腎、強筋骨等藥用。
          此外,本品尚能活血消腫,用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
          用量用法:10g~15g,水煎服或浸酒用。

          尋骨風
          為馬兜鈴科植物綿毛馬兜鈴的根莖及全草。
          性味歸經:苦、平。入肝經。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活血止痛。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關節屈伸不利。本品功能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善治風濕病。近年報道,以本品制劑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取得良好的療效。用藥后關節疼痛消失,活動度增大,血沉、抗鏈球菌溶血素“O”降低。有部分病例,尤其活動性關節炎,服藥初期先是疼痛加重,其后疼痛逐漸減輕,活動度增大。
          用于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本品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可與川芎、當歸、乳香、沒藥等藥同用。
          用量用法:5g~15g,水煎服,或制成流浸膏用。

          雷公藤
          為衛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葉及花。
          性味歸經:苦,有大毒。入肝、肺經。
          功效:祛風除濕,通經活絡,宣肺平喘。
          應用:
          用于風濕痹癥。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其他結締組織疾病,臨床均有較好的療效。本品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的功效,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效果尤佳。然而,本品有毒,應用時應加注意。據臨床報道,本品應用于上述風濕病,可單獨煎水內服,亦可制成酊劑、滴丸、片劑等用。據藥理研究,本品有明顯的消炎、鎮痛作用,對肉芽腫、關節炎、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有報道,用含雷公藤全根(100mL含生藥17g)的雷公藤糖漿,治療強直性脊椎炎140例,顯效以上為89.29%。
          用于慢性腎炎。以本品提煉的雷公藤多甙片治療慢性腎炎,有消蛋白、消腫等作用。
          用于肺部疾患。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肺結核等病,有一定的療效,可單用本品水煎服,有宣肺平喘之效。據臨床報道,使用本品后咳嗽、排痰、發熱、哮喘等癥有不同程度的減輕。
          用量用法:3g~10g,水煎服,小兒酌減。亦可制成酊劑、片劑等用。
          使用注意:雷公藤毒性較大,口服可出現消化道反應,如惡心、上腹部不適、輕度疼痛、胃納減退、腹瀉,或見頭暈、口干、心跳、流淚、口腔粘膜糜爛以致出血、咽痛、皮膚瘙癢、皮疹、色素沉著、月經不調、白細胞下降等副作用。如應用不當,可發生中毒甚至死亡。雷公藤對機體的毒性表現為:對胃腸道局部的刺激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包括對視丘、中腦、延髓、小腦及脊髓的損害),以及引起肝、心的出血及壞死。本品急性中毒,可采用一般急性中毒解救措施,對癥治療,還應給予低鹽飲食。民間常用鮮羊血200mL~300mL內服,或用兔胃浸出液解毒,但療效有待觀察。

          青風藤
          為防已科落葉木質藤本植物青藤或清風藤科植物清風藤的干燥藤莖。
          性味歸經:辛、苦,微寒。入肝、脾經。
          功效: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利水消腫。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尤以熱痹而見關節紅腫熱痛為宜。
          如清防飲,以本品配漢防已,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有良效。亦可用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如鶴膝風,可用本品浸酒服。《本草綱目》載:“治風濕流注,鶴膝風,麻痹瘙癢,損傷瘡腫,入酒藥中用。”據藥理研究,由本品提取的青風藤鹼,具有鎮痛、消炎的作用。據臨床報道,用青藤湯(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180例,總有效率達90%。
          用于跌打瘀腫,內服外敷均可,有消腫散瘀之功,常配大黃、桃仁、紅花等藥用。
          用于腳氣水腫、小便不利。本品有利尿的作用,常配防已、川木瓜、豬苓等藥用。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青風藤的入藥品種復雜,各地使用不盡相同。青風藤根在四川、河南作漢防已用;湖北以華防已和木防已藤莖作青風藤;廣西用清風藤科清風藤莖入藥;福建以茜草科植物雞矢藤作清風藤,除廣西清風藤外,其他均不是正品,應加區別。

          天仙藤
          為馬兜鈴科多年生攀緣草本植物北馬兜鈴的帶葉干燥草質藤莖。
          性味歸經:苦,溫。入肝、脾經。
          功效:行氣化濕,活血通絡。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腰腿痛。本品行氣活血,通絡止痛,善治風濕而致之關節拘攣、肢體麻木。如《仁齋直指方》的天仙散,以本品配伍羌活、白術、白芷、姜黃、半夏等用,治療痰注臂痛。
          用于胃痛、疝氣痛、產后腹痛、妊娠水腫等屬于氣滯血瘀者諸。本品功能行氣活血,利水消腫,善治心腹諸痛及水腫。《普濟方》天仙藤散,以本品單味研末沖服,治療產后腹痛及一切氣滯血淤腹痛。《本草匯言》以本品配玄胡索、干姜,小茴香等藥,治癥瘕積聚及疝氣痛。《婦人良方》天仙藤散,以本品配陳皮、烏藥、香附、木瓜等藥,治婦人妊娠水腫。
          用量用法:6g~10g,水煎服,或可作散劑。

          丁公藤
          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干燥藤莖。
          性味歸經:辛,溫,有小毒。入肝經。
          功效: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發汗散寒。
          應用:
          用于風寒濕痹證。本品辛溫發散,發汗散寒力優,善于治療風寒濕邪所引起的關節疼痛,手足麻木,腰腿疼痛。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肥大性脊椎炎、坐骨神經痛屬風寒濕者,均可用本品治療。方如丁公藤風濕藥酒,即以本品配桂枝、羌活、當歸、白芷、補骨脂、陳皮、乳香等藥同用,制成藥酒,用于風寒濕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跌打損傷。
          用于跌打損傷,筋絡拘攣,瘀腫疼痛。本品既可祛風濕,又可舒筋絡、消腫痛,常配乳香、沒藥、桃仁等藥用。
          用量有法:3g~6g,水煎服,或制成酒劑。
          使用注意:本品發汗力峻,虛弱汗多者及孕婦忌用。

          海風藤
          為胡椒科常綠攀援藤本植物海風藤的藤莖。
          性味歸經:辛、苦、微溫。入肝、脾經。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
          應用:
          用于風寒濕痹,關節不利,腰膝疼痛,筋脈拘攣等癥,多配威靈仙、絡石藤、桂枝、羌活等同用。
          用于跌打損傷,腰腿疼痛。多與桃仁、雞血藤、當歸、乳香等同用。如《四川中藥志》載:以本品配大血藤、竹根七、山沉香、紅牛膝、地烏龜泡酒,治療跌打損傷。
          此外,本品尚有理氣平喘作用,治療哮喘,久咳。
          用量用法:5g~15g,水煎服。

          全蝎
          為鉗蝎科東亞鉗蝎節肢動物問荊蝎的干燥蟲體。
          性味歸經;辛,平。有小毒。入肝經。
          功效:熄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應用:
          用于急慢驚風、破傷風等抽搐之癥。本品善于熄內風而止抽搐。如止痙散以本品配蜈蚣為散,治手足抽搐、角弓反張;如撮風散以本品配鉤藤、僵蠶等,治小兒口撮,手足抽搐;如五虎追風散以本品配南星、蟬蛻、天麻等,治破傷風。
          用治風濕痹痛,頑固性頭痛,尤以風濕日久,風邪入絡之頑痹多用。本品有良好的入絡搜風,通絡止痛之效。常配蜈蚣、白花蛇、川芎等同用。臨床報道,以全蝎液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良效;以本品配蜈蚣、祈蛇,制成蛇蝎散,治療坐骨神經痛,療效滿意。
          用于瘡瘍腫毒,瘰結核等癥。本品既能攻毒散結,又能通絡止痛,為外科要藥,常用治諸瘡腫毒。如《澹寮方》以本品配山梔子外用以消癰腫。
          用量用法:2g~5g,水煎服。或研末沖服,每次0.5g~1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過大,血虛風動或陰虛有熱者,不宜使用。

          蜈蚣
          為蜈蚣科昆蟲少棘巨蜈蚣的干燥蟲體。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入肝經。
          功效:熄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應用:
          用于風濕頑痹,風邪頭痛、顏面偏癱。本品性行走竄,善于入絡搜風;凡風濕日久不愈,頑固頭痛,面部麻木,甚至癱瘓者,用之療效滿意。多與全蝎、川芎、防風等同用。
          用于破傷風、中風偏癱、小兒急驚風等風病。本品能熄風止痙,抗驚厥力優。常配全蝎、僵蠶、鉤藤等藥用,方如撮風散。
          用于瘡癰腫毒,毒蛇咬傷、瘰疬痰核諸癥。本品攻毒散結,善消癰腫。如不二散用蜈蚣配雄黃,治腫毒惡瘡;《枕中方》以蜈蚣配茶葉,治瘰疬潰爛;如治毒蛇咬傷,可配七葉一支花、兩面針、穿心蓮等同用。
          用法用量:1~3g,水煎服;或研末沖服,每次0.6~1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過大。凡陰虛風動、孕婦慎用。

          蠶砂
          為蠶蛾科昆蟲家蠶幼蟲的干燥糞便。
          性味歸經:辛、甘,溫。入肝、脾、胃經。
          功效:祛風除濕,和胃化濁。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絡拘攣。本品除濕通痹力勝,不診寒痹、熱痹、均可應用。如治濕熱痹之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可配防已、滑石、連翹、山梔子、薏苡仁等同用,方如宣痹湯;如治寒痹之關節酸痛、屈伸不利,可配桂枝、羌活、白花蛇等同用;如治濕痹之關節腫脹,肢體沉重,可配川木瓜、防已、川萆薢等同用。臨床報道,以本品蘄蛇、全蝎、透骨草等同用,能入絡搜風,祛濕止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久關節畸形,僵硬疼痛,活動不利者。
          用于濕濁內阻之吐瀉轉筋。本品能和胃化濕而舒筋,善于緩和小腿腓腸肌之痙攣。多與川木瓜、吳茱萸等配伍,方如蠶矢湯。
          用量用法:10g~15g,水煎服。

          黃柏
          為蕓香科落葉喬木植物黃檗(關黃柏)和黃皮樹(川黃柏)除去栓皮的樹皮。
          性味歸經:苦,寒。入腎、膀胱、大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熱除蒸。
          應用:
          用于濕熱下注之足膝疼痛,關節紅腫,下肢痿廢。黃柏若寒而下行清除濕熱,善治下焦濕熱諸癥。如四妙丸,以本品配牛膝、蒼術、薏苡仁同用,治療下肢痿痹。
          用于黃疸、白帶、濕疹、淋濁、熱痢等屬濕熱者。本品善于下行清熱燥濕,多用于濕熱郁結之癥。如濕熱黃疸,配伍山梔子、甘草等用,方如梔子柏皮湯;如治濕熱帶下,多配白果、車前子等用,如易黃湯;治濕熱痢疾,多配黃連、白頭翁同用,方如白頭翁湯。
          用于陰虛發熱、骨蒸盜汗及遺精等癥。本品有退虛熱,瀉相火之功,常與知母、龜扳、熟地黃等同用,方如大補陰丸。
          用于熱毒癰瘡、火熱毒盛癥。本品瀉火解毒,功用與黃連類似。內服多與黃連、黃芩、山梔子配伍,方如黃連解毒湯。
          用量用法:3g~10g,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性強,易傷脾胃,凡脾胃虛寒者忌用。

          牛膝
          為莧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牛膝(又稱懷牛膝),或麻牛膝、甜牛膝(又稱川牛膝)的根。
          性味歸經:苦、酸,平。入肝、腎經。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活血祛風。
          應用:
          用于風濕日久,肝腎不足之腰膝疼痛,下肢痿軟,骨節不利等癥。本品既可祛風濕,又能補肝腎、強筋骨,性善下行,用治下半身腰膝關節酸痛。如治風濕日久,氣血不足,肝腎兩虛者,可與桑寄生、杜仲、獨活、當歸等同用,方如獨活寄生湯。如虛損較甚,痿軟無力者,多與熟地黃、龜板、鎖陽等同用,方如虎潛丸。如濕熱下注之腰酸膝痛,腳氣腫痛等,多與黃柏、蒼術、薏苡仁等同用,方如四妙丸。臨床報道,本品配以祛風濕、強筋骨藥,用治風濕性腰腿痛,增生型脊柱炎、坐骨神經痛、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療效顯著。
          用于瘀血阻滯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后瘀阻腹痛,以及跌打腫痛等證。本品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功,為婦產科常用調經藥,常配桃仁、川紅花、當歸、川芎,治療婦科疾患。對跌打損傷、腰膝扭傷,可與續斷、當歸尾、乳香、沒藥等同用。
          用于小便不利,排尿澀痛,淋瀝不暢,或血尿等證。本品利水通淋,行瘀止痛,善治淋證。多與當歸、翟麥、滑石、通草等配伍,方如牛膝湯。
          用于吐血、衄血、口舌生瘡、牙痛或頭痛眩暈諸癥。牛膝性善下降,能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如配白茅根、小薊、側柏葉等涼血止血藥。可治血熱妄行之吐衄;如配石膏、知母、熟地黃、麥冬等清胃滋陰藥,可治陰虛胃熱的牙痛、口瘡,方如玉女煎;如配代赭石、龍骨、牡蠣等平肝潛陽藥,可治陰虛陽亢之眩暈,方如鎮肝熄風湯。
          用量用法:6g~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孕婦、月經過多者忌用。

          評價( 0 )
          評價:
          驗證碼: 胡澤民中醫類風濕醫院-專業治療類風濕、強直脊柱炎
          類風濕關節炎 About RA
        3. 胡澤民怎么治療類風濕 胡澤民怎么治療類風濕閱讀:   評論:28
        4. 治療類風濕的獨特療法 治療類風濕的獨特療法閱讀:   評論:2
        5. 類風濕檢查(無需空腹) 類風濕檢查(無需空腹)閱讀:   評論:0
        6. 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癥狀分期 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癥狀分期閱讀:   評論:0
        7. 治類風濕的專科醫院 治類風濕的專科醫院閱讀:   評論:7
        8. 胡澤民是怎么治幼年型類風濕病的? 胡澤民是怎么治幼年型類風濕病的?閱讀:   評論:1
        9. 全國統一健康熱線:4000-146-123
          香蕉视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