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針炙療法
針炙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療效。治療中,根據不同的疼痛部位選取相應穴位。
針炙療法分為刺療法和炙療法兩種。
(1)針刺療法
針刺療法是用特制的金屬針具刺人身體一定部位或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針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針刺具有良好的鎮痛、舒筋活絡、消炎作用。針刺取穴以局部取穴和循經取穴為主。
局部取穴:肩關節—肩髃、巨骨、曲池;肘關節—曲池、尺澤、曲澤、少海、手三里;腕關節—陽池、陽溪、大陵、合谷、外關;掌指關節—八邪、合谷、三間;指關節—四縫;髖關節—環跳、陽陵泉;膝關節—內外膝眼、梁丘、委中、膝陽關、曲泉、陽陵泉;踝關節—昆侖、太溪、解溪、丘墟、然谷;趾關節—八風、內庭、太沖;脊柱關節—大椎、身柱、腰陽關。
全身取穴:風寒濕痹—大椎、氣海、關元、神闕;風濕熱痹—大椎、身柱、曲池;痰瘀痹阻—膈俞、脾俞、血海;正虛邪留—肝俞、腎俞、足三里。
(2)炙治療法
炙治療法利用某種易燃材料和某種藥物,在穴位上或患處燒灼、熏熨和帖敷,借助其溫熱的刺激,通過經絡的作用來調整人體生理功能的平衡,而達到治療和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炙具有散寒,通經、扶正作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風寒濕痹者,有較好的療效。為常用的輔助治療方法。
操作方法: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后,置于痹痛部位或穴位上,相距皮膚約0.5cm~1cm施炙,不要燙燒傷皮膚,炙至有溫熱感、不燙、皮膚微紅為度。點燒之艾條,可左右晃動,或一上一下劃動,像鳥雀啄米樣,每個痛點或穴位施炙5分鐘左右。艾條在醫院和藥店均能買到。
取穴:上肢:肩髃(三角肌上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上臂外展平舉時,肩前呈現凹陷處);曲池穴:(屈肘90度,肘橫紋外端);外關穴(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下肢:環跳穴(在臀部股骨大轉子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2/3處);風市穴(大腿外側,患者站立,以手貼于腿外,中指尖處);陽陵泉(外膝眼后下方,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前嵴外3厘米處),丘墟(外踝前下方凹陷中)。
另外,針炙療法還有水針和火針療法。
(3)水針療法
水針療法是選用相應的穴位和藥物,并將藥物注入穴位內,以發揮藥物和穴位的綜合效能,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水針療法又稱穴位注射療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較好的療效。
操作方法:注射部位常規消毒后,右手持針快速刺入所選穴位,上下緩慢提插。待病人有酸、脹、麻感后,回抽無回血,即可將藥物慢慢注入。急性期可每天注射1次,慢性期2~3天注射1次。一般5~10天為1療程,如未愈可休息2~3天再進行第2療程。
穴位注射所用藥物有:追風速注射液,用風仙透骨草、骨碎補提煉而成,每次選3~6穴,每穴注射0.5mL~0.8mL;全蝎注射液,取穴:外關、手三里、承山、懸鐘、昆侖、三陰交、陽陵泉;萬里香注射液、蜂毒注射液:用6號針頭,最初1次取1~2個穴位,以后增加穴位,每穴注蜂毒開始0.2mL(0.2單位),以后漸增至4mL(4單位)。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若無效時可停注。注射2~3次后若出現局部或全身反應且不消失者,不宜再用。
(4)火針,又名燔針、粹針、燒針、武針等
火針療法,是將針在火上燒紅后,快速刺入人體一定部位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火針療法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風寒濕痹者,有較好療效。
取穴原則:火針選穴與一般針刺選穴的基本規律相同,根據病癥不同而辯證取穴。
操作方法:火針施術時,患者必須采取適當的體位,一般采用臥位或坐位為宜,必須將局部充分顯露,便于術者進行操作,患者又感到舒適。較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燈燒針,針身燒灼的長度與刺入的深度相等,待針身燒紅時,對準所刺部位迅速刺入并退出。操作時,針身需直,動作要準確、迅速。起針后速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根據病情,一般新病淺刺,久病深刺,另外,還要根據穴位的部位和患者的胖瘦決定,一般頭、胸、背及手足淺表部位應該淺刺,其他肌肉豐滿之處可深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