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按摩療法
按摩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治療方法,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改善肌肉、皮膚的血液和淋巴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松解關節囊和韌帶的攣縮、粘連,增加關節活動度等作用。不同的按摩手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以下介紹常用的按摩手法。
治療原則:早期和營通絡,滑利關節;晚期舒筋通絡,活血止痛。
上肢取穴:肩貞、肩髃、中府、曲池、少海、陽池、合谷、勞宮。
手法:搓法、拿法、揉法、動法。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醫者立其后,在臂部和手部做搓法,重點在肘下,以熱為度。醫者雙手拿上肢部,往返約10次。醫者一手拿前臂,另一手揉三角肌、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肉,然后用多指揉前臂、腕關節和指關節,接著在手指尖部施捻法,約5分鐘,醫者一手扶肩,另一手搓前臂,做肩關節屈伸、旋前、旋后運動。然后一手托肘,另一手握腕部做肘關節的屈伸運動。而后醫者再一手握腕,另一手拿指部做腕關節屈伸,旋轉運動,最后再做指關節的屈伸運動,約3分鐘。
下肢取穴:環跳、委中、風市、犢鼻、足三里、中封、解溪、丘墟、申脈、昆侖、太沖。
手法:拿法、揉法、撥法、搓法、動法。
操作:患者仰臥,醫者立其旁。用雙手掌做推法,從腹股溝至足尖推10次。用雙手做拿法,從大腿至踝關節,自下而上往返10次。用雙拇指撥脛前肌,往返5次。用雙手掌搓膝踝關節足背部,以有熱感為度。用雙手掌揉股四頭肌,接著用多指揉膝關節、踝關節,以及足趾關節,然后再捻趾端,一手扶膝關節,另一手握踝關節,雙手同時做髖、膝、踝關節的屈伸運動,約10次。用拇指點犢鼻、膝眼、足三里、中封、解溪、丘墟、太沖穴。